1981年,泉州渔民向有关部门报告:发现一片奇怪海域,每次捕捞,渔网总会出现大窟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9-08 18:36:02

1981年,泉州渔民向有关部门报告:发现一片奇怪海域,每次捕捞,渔网总会出现大窟窿,难道海底有人放了危险的装置?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时候福建泉州石湖港的渔民可真是愁坏了,连续好几个早晨,只要在这片地方撒网,拉上来就是一个个大口子,渔网破得不像话。 老渔民们都觉得邪门,这破口子又大又整齐,根本不像是鱼咬的或者礁石磨的,倒像是被什么利器给割开的。 村里人心里发毛,光是两周时间就坏了二十多张网,这代价就有点大了,大家没办法,只好通过村支书把情况报给了镇政府。 一开始有人猜是战争时期留下的水雷或者沉船残骸,甚至还有人怀疑是不是海底有什么“神秘生物”在作怪。谣言越传越玄乎,有的老人说这片地方叫“海眼”,怕是藏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后来当地海事部门派了调查小组来勘查,带了测深仪和磁场探测设备,结果排除了爆炸物的可能,但在离岸大约两百米的水下,探测到了强烈的金属信号。 那时候潜水员一时调配不过来,几个胆子大的年轻渔民就自告奋勇,趁着退潮水深只有两米多,穿着简易潜水装备就下去了。 他们在水下摸到一个又凉又硬的金属物体,粗得像成年人的大腿,表面锈得厉害,还死死嵌在泥沙里,根本挪不动。 有人浮上水面喊:“像根大柱子!”也有人说感觉像是天线,但谁都弄不清到底是啥。 后来政府调来了专业的打捞船,用了重型吊机,钢缆绑得紧紧的,好不容易才把这个大家伙从海底拖出来。 好家伙,原来是一具巨大无比的四爪铁锚,锈迹斑斑,长得像张开的蟹螯,整整两米七八长,重量接近七百六十公斤。一看就不是现代的东西。 专家们赶紧来做鉴定,清掉锈层和附着的贝壳,发现这铁锚用的竟然是低碳熟铁,锻造技术相当高超,符合明代《天工开物》里记载的造船工艺。 更让人惊讶的是,铁锚上粘着一种叫“猿头蛤”的热带贝类,这玩意儿根本不是本地物种,通常只在印度洋、红海那片地方活。这不就等于说,这个铁锚曾经跟着某艘大船远航过热带海域? 碳14测年结果也出来了,这铁锚至少在海底躺了五百多年,时间正好和郑和下西洋那段历史吻合。 专家又去翻明代的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里面宝船图的铁锚插画,和捞上来的这个几乎一模一样。 按照当时航海船只和锚重的配比来算,这种规格的铁锚得配400吨以上的远洋宝船,只有郑和船队能用得起这么大的家伙。 这下所有线索都串起来了,这铁锚,很可能就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留下的。那会儿船队常在泉州石湖港停靠、候风、补给。说不定是遭遇风暴,为了稳船或是减重,就把这铁锚抛下去了。 村里老人口中流传的“镇海神针”传说,看来也不全是瞎编。 这铁锚一捞起来,渔网再也不莫名其妙破了,困扰渔民这么久的问题,原来就是这么个历史宝贝在“作怪”。它被海流推动、在沙层里滚动,锋利的锚爪就像旋转的刀片一样割破渔网。 如今这个铁锚被收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成了见证中国古代航海辉煌和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实物证据。 谁想得到,当年渔民们因为渔网老被割破而报怨,竟然意外让一件国宝重见天日。 所以说啊,历史有时候就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可能是一张破渔网,也可能是一片“诡异”的海域。老百姓的细心和坚持,还真能挖出惊天的故事。 信息来源: 台海网--600年前的铁锚见证石狮“海丝”渊源

0 阅读:0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