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到供销社工作,当地百姓频繁在他这里赊账,他从不拒绝,谁料主任查账竟赊了20000多元,转过头对他说:“你走吧,"可哪想因为别人的1个帮助,又让他做起了“好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个新疆男人叫阿里木江·哈力克,是个维吾尔族汉子,出生在和静县一个普通家庭里。那时候他刚退伍,被安排到供销社上班,本来端的是铁饭碗,没想到最后却因为心软砸了饭碗。 乡亲们日子过得紧巴,经常来赊米面油盐,阿里木江看着他们窘迫的样子,总是不忍心拒绝。时间一长,账本上记满了名字,金额越攒越大,到了年底一查,竟然赊出去两万多块钱。 那年头两万块可不是小数目,够在县城买套房子了。主任让他去把钱要回来,要不回来就走人。 阿里木江拿着账本在村里转了好几天,可看到家家户户破旧漏风的房子,大人没活干,孩子没鞋穿,他张了几次嘴,愣是没说出“还钱”两个字。最后他一分钱没要回来,工作也丢了这个铁饭碗。 离开供销社那天,他心里堵得慌,觉得自己太心软,顾了别人却没顾住自己。他只能摆摊卖羊肉串维持生计,新疆卖烤串的太多,生意不好做,他决定去外地闯闯。 于是阿里木江带着烤炉到了贵州毕节,人生地不熟,生意冷清得很。最困难的时候,他两天没吃饭,饿得两眼发黑,瘫坐在街头墙角。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陌生的农民工大哥看到他不对劲,问他怎么了。听说他两天没吃饭,大哥跑去找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不好意思地说:“我就只有2块钱,你将就着吃吧。” 阿里木江捧着这碗面,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这碗面不仅暖了他的胃,更暖了他的心。后来还有个酒吧老板刘炅,看他模样落魄,不仅同意他在酒吧门前摆摊,还借给他100块钱做本钱。 这些陌生人的善意像一团火,点燃了阿里木江内心的温暖。有了落脚地后,他的摊子慢慢支了起来,生意也逐渐好转。 2002年4月,当地突发山火,阿里木江跟着村民上山救火,干了三天三夜。火扑灭后,政府奖励他300块钱,他没自己花,反而又掏出200块,凑了500块捐给了一个没钱上学的女生赵敏。 看到赵敏含泪鞠躬的那一刻,阿里木江深深意识到,自己微薄的帮助能给贫困学生带来巨大改变。 从那时起,阿里木江就下定决心,要用卖羊肉串挣来的钱帮助更多孩子上学。他每天起早贪黑,烤制一串串羊肉串,烟熏火燎十几个小时,每串利润不过几毛钱。 他省吃俭用,一件15块的粗毛衣穿了四年多,常常是一个馕加一杯水就打发一顿饭。但帮起别人来却特别仗义慷慨。 2003年,阿里木江在医院遇见11岁男孩周勇,孩子患肾病没钱治疗,只能提前出院。他立刻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多元垫付医药费,第二天又找到学校发起募捐,最后筹到1万多元救了这个孩子。 周勇痊愈后,阿里木江还请他母亲来店里串羊肉串,故意给高于市场的工钱,用这种方式继续帮助这家人。 2006年,阿里木江揣着烤羊肉串攒下的5000元钱来到毕节学院,想资助贫困学生。那摞钱什么面值的都有,还带着一股烤羊肉串的味道。 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被这份真诚打动,将这笔全校金额最小的助学金命名为“阿里木助学金”。 阿里木江不仅资助学生,还积极参与各种救灾活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他都奔赴一线,要么捐款,要么直接参与救援。 2013年雅安地震后,他带着新疆两家爱心企业援助的2000个馕和3000件方便食品,从乌鲁木齐飞赴四川支援灾区。 甚至2025年6月贵州榕江水灾,他还跨越4000公里,连夜驱车为灾区前线送去了牛。 阿里木江的文化水平不高,只读到高二。他常说:“我的文化水平低,我只会烤羊肉串,绝不能让那些贫困孩子和我一样。”他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思想和命运。 对资助的学生,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学成后回贫困地区,告诉大家要读书要有文化,这样对自己好对别人好对国家也好。 阿里木江的善举渐渐传开了,人们亲切地称他“好巴郎”(新疆话“好小伙子”)和“草根慈善家”。他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 现在他和妻子在乌鲁木齐创办了爱心出租车公司,继续用行动回馈社会。 从被供销社开除到成为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江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善良从来不是软弱,而是一种能够点亮人心的力量。 一碗2块钱的面条,不仅救了一个人的命,更重要的是唤醒了一份善良,这份善良最终衍生出无数温暖人心的善举。 信息来源: 央视网“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阿里木江精神”大家谈》专题栏目
1992年,一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到供销社工作,当地百姓频繁在他这里赊账,他从不拒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9-08 17:35: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