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期待很高的李在明,或许还真的不如尹锡悦。尹锡悦时代,韩国是亲美媚日。李在明时代,并无任何区别,他完美的继承了尹锡悦的外交政策。 2024年12月,彼时尹锡悦因宣布“紧急戒严令”引发全国抗议,军方包围国会的画面通过直播传遍全球。这场闹剧的直接导火索,是尹锡悦为转移国内对经济崩溃的注意力,竟策划对朝无人机攻击行动。 当朝鲜试射新型导弹的硝烟未散,韩国企业已在中国市场遭遇断崖式下滑——三星半导体对华出口暴跌40%,现代汽车在华销量腰斩。更讽刺的是,美国核潜艇大摇大摆停靠釜山港时,韩国企业正为美国加征的50%汽车关税焦头烂额。 李在明的崛起恰逢其时。他打着“收回战时指挥权”的旗号,在竞选演讲中痛斥尹锡悦“把国家主权卖给美国”。2025年6月就职首日,他便下令停止对朝扩音器喊话,这一举动被解读为“文在寅路线回归”。 但三个月后,当他在CSIS智库演讲中抛出“韩国已无法在中美间平衡”的论断时,全球媒体都嗅到了政策转向的气息。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韩国对美出口逆势增长12%,而对华出口同比下降14%——这种数据对比,与三星、SK集团密集在美增设工厂的新闻形成微妙呼应。 真正引发争议的是李在明的“实用外交”操作手册。2025年8月,他同时派遣两支特使团:一支赴美敲定1500亿美元“让美国造船业伟大”投资计划,另一支则在北京向王毅递交亲笔信强调“中韩情谊”。 这种左右逢源的表演在8月25日达到高潮——当他在白宫承诺“年内参加美韩联合军演次数创历史新高”时,首尔街头正爆发要求“驱逐中国游客”的示威游行。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集会的组织者与尹锡悦支持者高度重合,而李在明仅在集会爆发三天后才姗姗来迟地呼吁“停止危害国家形象”。 这种矛盾性在安全领域尤为突出。李在明虽多次表示“朝鲜是永远的邻居”,但朝鲜方面早已看透韩国政策的摇摆性。2025年7月,朝鲜修宪将韩朝关系定义为“敌国”,并炸毁朝韩铁路。面对这种决绝态度,李在明转而寻求美朝对话,甚至在白宫提议“在平壤建特朗普大厦”。 这种将地缘政治简化为房地产交易的提议,暴露出韩国在安全困境中的无力感——当朝鲜明确表示“只与美国谈拥核地位”时,韩国实际上已沦为美朝博弈的传声筒。 经济层面的“去中国化”同样充满戏剧性。尽管李在明政府宣称“经济不能脱离中国”,但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韩国对华半导体出口占比已从2022年的38%降至22%。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韩国对美芯片出口占比从12%飙升至27%。 这种结构性转变背后,是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的强制捆绑——要获得补贴,韩企必须承诺“10年内不在华扩大产能”。当李在明在费城造船厂宣布“MASGA计划”时,他或许清楚,这不过是将韩国经济绑上美国战车的又一根绳索。 如今回首,李在明与尹锡悦的差异或许仅在于表演方式:前者擅长用“幽默外交”包装政策,后者则迷信军事威慑。当李在明在访美期间大赞特朗普是“和平缔造者”时,他是否想起自己曾讽刺尹锡悦“把总统府变成美国大使馆分部”?这种自我打脸的循环,暴露出韩国作为中等强国的结构性困境——在地缘政治的夹缝中,所谓的“战略自主”终究只是大国博弈的筹码。 当青瓦台的樱花再次飘落时,韩国人或许会想起那个尖锐的提问:我们究竟是在选择总统,还是在轮换美日利益的代理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藏在李在明特使团递给北京的亲笔信里,也可能藏在特朗普要求上调的驻韩军费账单中。 那么,对于这件事,你们怎么看这场持续多年的外交闹剧?
大家期待很高的李在明,或许还真的不如尹锡悦。尹锡悦时代,韩国是亲美媚日。李在明时
鉴清评趣
2025-09-07 12:38: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