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杨靖宇殉国后,日军拍下的一张老照片,镜头中,将军的身躯躺在一只木柜旁边,他的衣物扒开,羊皮袄被搁置在一旁,他的遗体将要被伪军和日军,运回去领取奖赏。 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一位衣衫褴褛、身中数弹的军人,用尽最后气力扣动扳机。 他,就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 1905年,他生于河南确山一个贫苦农家。 少年失怙,依靠叔父资助艰难求学。 1926年,年轻的马尚德在开封求学期间接触进步思想,加入共青团。 第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受党组织派遣,化名张贯一,远赴东北开展地下工作。 从此,“杨靖宇”这个充满名字响彻白山黑水。 离家时,幼子尚在襁褓,女儿出生仅五日,他未曾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 “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受命整合各路抗日武装,在磐石游击队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 他率领这支钢铁之师,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给予日伪军沉重打击。 日军惊恐地称他们为“满洲治安之癌”,甚至悬赏万元取他首级,与北满的赵尚志并称“南杨北赵”。 东北抗战环境之险恶,世所罕见。 日寇重兵屯集,伪军助纣为虐,严密封锁之下,抗联将士常年缺衣少食,在冰天雪地中与强敌周旋。 1938年后,日寇实施残酷的“治安肃正”计划,对抗联进行“讨伐”。 更致命的是叛徒的出卖。 1938年6月,抗联一军一师师长程斌,这个杨靖宇一手培养起来的得力干将,在日寇威逼利诱下,竟然叛变投敌。 程斌深知抗联命脉所在,带人摧毁了杨靖宇苦心经营的七十余处秘密营地,密营。 这些密营储存着维系抗联生存的粮食、弹药和药品。 程斌的叛变,彻底断绝了杨靖宇部队的后勤补给线。 此后,程斌率领的“讨伐队”凭借对杨靖宇战术的熟悉,日夜不停地追踪围剿,使抗联陷入前所未有的绝境。 1939年,抗联第一路军遭遇最严酷的寒冬。 在日伪军和叛徒的双重绞杀下,部队损失惨重。 杨靖宇身边的战士从数千人锐减至数百人,再到几十人。 为保存火种,他决定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1940年,杨靖宇身边仅剩二十余人。 2月15日,在濛江五斤顶子附近,杨靖宇指挥了牺牲前的最后一次战斗。 他佯装投降,诱敌靠近,突然开枪击毙日军军官伊藤,打伤伪警大队长崔胄峰,率身边仅存的六名战士暂时脱险。 随后,他命令四名伤员转移,只带两名警卫员朱文范、聂东华引开追兵。 2月18日,朱、聂二人在大东沟购买食物时暴露,激战后壮烈牺牲。 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印章,断定他就在附近,随即调集重兵,布下陷阱。 自此,杨靖宇开始了孤身一人与数百敌人周旋的五天五夜。 他饥肠辘辘,身患重感冒,双脚严重冻伤,右臂带伤,仅靠树皮、草根和棉絮充饥。 2月22日,精疲力竭的杨靖宇在保安村以西的山中遇到四名打柴村民,其中一人是伪牌长赵廷喜。 他恳求村民带些食物和棉鞋,并愿多付钱。 赵廷喜却劝他投降。 杨靖宇却回应,”如果中国人都投降了,中国就完了!“ 赵廷喜假意答应,下山后却向汉奸李正新告密,引领大批日伪军警扑向杨靖宇藏身之地。 2月23日下午,在三道崴子,杨靖宇被重重包围。 日伪军指挥官西谷喜代人试图劝降,喊话询问他“是否是杨司令?” 杨靖宇的回答只有几个字:“不必多说,开枪吧!” 枪声持续近半小时,最终,一颗机枪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 据敌伪档案记载,射出子弹的,是叛徒、原抗联战士、时任伪军机枪手的张奚若。 杨靖宇牺牲后,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试图解开他何以在极端困境下坚持战斗的谜团。 结果,他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棉絮和一团团刚咽下的棉花。 在场的日寇指挥官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感叹:“虽为敌人,但他的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日寇本想拍照炫耀“战果”,却无意间留下了他们残暴罪行的铁证和英雄不屈形象的永恒见证。 照片中,将军的遗体旁,那件补丁摞补丁、露出棉絮的破旧羊皮袄,无声诉说着他经受的磨难。 英雄的身躯被弃置荒野,幸得当地村民冒死收殓。 头颅则被日寇用药水浸泡,秘密藏匿于长春。 1946年,濛江县更名为靖宇县。 1948年长春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历尽艰险,终于在一所医学院内找到了杨靖宇和陈翰章烈士的头颅。 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牺牲十八周年之际,英雄的头颅与躯干终于合葬于通化靖宇陵园。 历史不会遗忘英雄,也不会宽恕背叛。 告密者赵廷喜在1946年杨靖宇牺牲六周年祭日被公审枪决于将军坟前。 罪大恶极的叛徒程斌,在1951年肃反中被群众揭发,最终伏法。 杨靖宇将军用生命践行了他的誓言:“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他的壮举,源于对民族最深沉的爱与忠诚。 主要信源:(海报新闻——珍贵史料公开!记录日军杀害杨靖宇铁证)
1938年,桂军189师长俘虏了两名日军。看着日军矮小的身材,师长灵机一动,想到
【1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