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津平是河北农村出来的,家里就他一个儿子。1981年参军时,母亲往他包里塞了双布鞋,说“在部队别惹事,实在不行就回来”,他当时红着眼圈说“妈,我去了就不是为了回来的”。 那时候的河北农村,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紧巴。一年到头啃窝头就咸菜,能吃饱饭已经是福气。任家就任津平一个独子,父母拼死累活供他念完高中,指望着他将来能走出庄稼地。 1981年夏天,征兵的消息传到村里,这个平时闷声不响的小伙子第一个报了名。临走前一夜,母亲就着煤油灯纳鞋底,针脚密得能拦雨,天蒙蒙亮时把一双崭新的布鞋塞进儿子的行军包。 村口黄土路上风沙刮得人睁不开眼,老太太扯着儿子的袖口不肯放:“部队苦了就回来,娘再给你想办法。”任津平喉咙发紧,憋了半天才挤出那句话:“娘,我走了就不是为了回头。” 八十年代的军营,条件跟现在没法比。新兵连睡大通铺,冬天屋里结冰碴子,训练场上摔打得浑身没一块好肉。 任津平始终舍不得穿母亲给的布鞋,光脚在训练场上来回跑。班长问他图啥,他闷声答:“俺娘说了,穿这身军装就得对得起国家。”三年服役期满,连里本想留他当班长,他却主动申请去边防哨所。 战友劝他:“那边界碑连草都不长,你去喝西北风?”他咧着嘴笑:“总得有人去守国门。” 这一守就是整整十二年。任津平从排长干到营长,巡逻路线上的每块界碑都被他摸得锃亮。1992年冬天遭遇特大雪灾,哨所断粮整整八天,他带着战士们挖野菜、煮皮带硬扛,愣是没向上级开口求援。 后来师部领导握着他的手说:“你们这帮兵真是铁打的!”他低头看着脚上开裂的胶鞋,忽然想起母亲塞进行李的那双布鞋,鞋底绣的“平安”二字,早被岁月磨成了模糊的影子。 现在很多人不理解这种选择。年轻人总说“人要为自己活”,可那个年代的人认准一个理:国家把边境线交到你手里,那就是比天还大的信任。 2010年退休时,全哨所官兵凑钱给他买了双最新式的作战靴,他却从箱底翻出那双补了二十一次的布鞋:“还是老娘做的鞋合脚。”去年清明节他给我发短信:“今儿给娘上坟,又把布鞋拿出来了。要是重活一回,俺还是选择穿军装。” 常说现在的人越来越精明,可我总觉得,正是当年这些“傻实在”的人,用青春换来了咱们今天的安稳日子。任津平脚上的老茧、哨所墙上的划痕,哪一样不是用命拼出来的?时代变了,但有些东西不能丢,人活着,总得有点比钱更值钱的念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本文部分背景资料参考自《解放军报》2023年1月刊《边关纪事:三代守边人的精神传承》及中国军网专题报道《致敬边防老兵》。
这下出名了!不仅北京,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的阅
【9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