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银河号事件”中,美国人要检查所有货物,我国外交官沙祖康就让他们在60度的气温里进入货舱最底层检查,然后命人关闭了里面的电风扇…… 1993年夏天,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的“银河号”货轮正按计划航行,从天津出发,经上海、香港一路南下,最后载着628个集装箱往中东去。 里面装的都是文具、五金这些普通货物,压根没什么特别的。 可就在7月23号,美国突然跳出来说,他们有“可靠情报”,这艘船在给伊朗运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还威胁要制裁中国。 当时中方马上做了调查,很快就告诉美国,这纯属没影的事,但美国这边却不依不饶,不仅到处跟“银河号”要停靠的港口施压,还直接关掉了货轮所在海域的GPS信号。 没有导航,“银河号”只能在阿曼湾的公海上抛锚,一停就是22天。 盛夏的波斯湾,甲板上温度能超过50度,手碰上去都能烫起水泡,船员们带的淡水和食物很快就不够了,船长张如德只能让大家省着用,有人甚至一个星期没洗澡。 美国军舰还在旁边围着,时不时派直升机低空盘旋,居然还假惺惺地问要不要送水送粮,船员们一口回绝,说就算饿着渴着,也不要美国的东西,不能丢了祖国的脸。 8月下旬,为了证明清白,中方同意让沙特主导检查,美国专家以“技术顾问”的身份跟着,时任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的沙祖康临危受命去处理这事。 检查那天,美国人员穿得跟要上战场似的,带着各种仪器,一上来就盯着运往伊朗的货箱查,打开一个装着黑铁桶的箱子,他们眼睛都亮了,结果一看里面是固体染料,脸色立马沉了下来。 后来他们又说情报里的箱号是CSAQ3101和3102,可“银河号”上根本没这两个箱子。 没办法又说可能记错了,要查相近的CSAQ3010,打开一看全是运往巴基斯坦的扑克牌,当场就成了旁边人的笑柄。 美方人员一开始态度傲慢,钻进十层楼高的货轮船舱里查货,沙祖康看着他们那股劲儿,让人把船舱里给美方用的电风扇全关了。 没一会儿,美国大兵就受不了了,满头大汗地爬出来,躺在甲板上直喘气,后来只能找沙祖康商量,让把风扇打开。 就这么查了快十天,从一开始查16个货柜,到后来美方不放心,全船628个货柜都查了个遍,直到9月4号,结果出来了:船上根本没有美国说的那些违禁品。 美方见没查到东西,又想改核查报告,沙祖康直接把早就写好、还经过中央批准的报告“啪”地扔过去,说“写得清清楚楚,改什么改”。 到最后,美国没敢公开道歉,但全世界都知道,是他们拿假情报冤枉了中国,“银河号”终于能继续航行,船员们也总算能回家了。 沙祖康这趟处理得硬气,但他的“硬”不是蛮干,是心里装着国家尊严的智慧。 当时摆在面前的路就两条:不让查,美国会到处说咱们心里有鬼,咱们得背黑锅;让他们查,确实有点受辱的滋味。 可沙祖康算得明白,与其跟美国耗着让船员受苦,不如让事实说话,查不出东西,那丢人的就是美国。 关电风扇那事也一样,没违反三方约定,却让美方实实在在感受到,咱们不会任由他们摆架子,既没把矛盾闹大,又守住了底气。 后来有人说他是“鹰派”,他说自己是“中国派”,这话点透了核心: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是为了护着国家的利益,半分都不能退。 其实银河号事件根本不是简单的“查船纠纷”,是美国在冷战后想当“世界警察”,拿咱们中国试水。 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总想着让别的国家都听他的。 伊朗是美国在中东的对手,美国早就想切断其他国家和伊朗的往来,“银河号”刚好成了他们的借口。 更重要的是,那时候咱们国家外交上还比较低调,美国就是想看看,要是用霸权压咱们,咱们会不会妥协。 可这事也暴露了咱们当时的短板:海军还没能力去远海保护自己的货轮,国际上说话的分量也不够,连正常的贸易都能被随便干涉,说白了就是“实力不够,腰杆就难硬”。 但也正是这口气,逼得咱们醒了过来。 从那以后,咱们的外交不再只想着“少惹事”,而是主动去国际舞台上发声,比如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军控谈判,后来推动加入WTO,都是在争取更公平的规则。 国防上更是卯足了劲,从那时候开始研发驱逐舰、补给舰,到后来有了自己的航母,2008年派军舰去亚丁湾护航,都是在补当年“护不住银河号”的短板。 经济上不能总依赖别人的航道和结算系统,所以后来建了中欧班列,搞了瓜达尔港,还推人民币跨境支付,就是怕再被人掐住脖子。 连老百姓都跟着醒了,知道“国家强了,自己才不受气”,后来大家支持国防建设、支持科技研发,这份共识里,就有银河号事件留下的印记。
为什么说中国的公知需要一次肃清?说个扎心的,北大教授焦国标在2015年曾扬言说愿
【110评论】【5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