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7岁的女红军李开芬被当做特务,拉到刑场上枪毙。就在这危急时刻,政治

冰希祖宗 2025-09-02 11:06:24

1934年,17岁的女红军李开芬被当做特务,拉到刑场上枪毙。就在这危急时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骑马来到现场,还没有下马便大声呼喊:“枪下留人!”

1934年深秋的川陕根据地,几名红军战士正在一处空地上默默挖着一个深坑,铁锹与泥土碰撞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刺耳。不远处,一个17岁的女孩被反绑着双手,静静地站在那里,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深深的委屈和不甘。 这个女孩叫李开芬,此刻她即将面临的是活埋——因为她被认定为"国民党特务"。 时间倒回到一年多前,那时的李开芬还是个满怀理想的学生。1933年,她毅然放下手中的书本,告别了学校生活,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她有文化,很快就被分配到宣传队,每天的工作就是写写画画,为革命事业做宣传。虽然生活艰苦,但李开芬从来没有叫过苦,也没有喊过累,她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可是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张国焘开始在川陕根据地搞"肃反"运动。这个运动本来是为了清除革命队伍中的叛徒和敌特,但张国焘却把它搞得过了头,开始凭出身论英雄。李开芬的父亲是当地的地主,这下可成了她的原罪。 其实李开芬的父亲和那些反动地主完全不一样。他思想进步,不但多次资助过红军,还在红军入川最困难的时候给部队提供过一批救命粮,甚至还帮忙藏过受伤的红军战士。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李开芬从小就心向革命。 但是在当时那种风声鹤唳的气氛下,这些都不重要了。身为地主女儿的李开芬很快就被当成了"异类",昔日的战友们开始对她指指点点,再也没人愿意和她说话。 一开始,李开芬还有人身自由,因为实在找不出什么她背叛革命的证据。但随着"肃反"运动越搞越深入,她也被叫去"谈话"了。 "你有没有联系过国民党?"审查人员问道。 "没有!"李开芬坚定地回答。 "你父亲是不是支持过反革命?" "我父亲是好人,我也没有背叛!"李开芬一遍遍地重复着这句话。 但是没有用。即使审查人员翻遍了她的日记本,也没找到任何她背叛的证据,但她还是被免去了所有职务,被隔离审查。最后,在没有任何实质证据的情况下,她被定为"特务",判了死刑。 那是在1936年,红四方面军进入了所谓的"绥靖区",情况变得极其困难。部队严重缺粮,许多伤兵因为吃不上饭而失去了生命。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那个曾经差点被活埋的李开芬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为部队带回粮食。 此时的李开芬已经在列宁小学教了近两年的画。虽然张琴秋救下了她的命,但头上的"特务"帽子依然没有摘掉。她的日子过得小心翼翼,不能离开学校,不能联系外人,时不时还要接受审查。其他老师对她也是议论纷纷,有些人到现在还认为她是特务。 长征开始后,李开芬虽然跟着队伍走,但待遇和别人完全不同。她要比其他人干更多的活,承受更多的苦累,因为大家还是不信任她。这种被怀疑、被孤立的日子,比死还难受。 李开芬心里憋着一股劲。她不怕上前线,不怕死,但就是受不了总被人当成叛徒看待。她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 机会终于来了。看着那些因为饥饿而倒下的战友,李开芬再也坐不住了。她找到了张琴秋,主动请缨要去前线执行任务。 "我要去,让我去吧!"李开芬的眼神格外坚定,"能多救一个人是一个人。" 张琴秋看着面前这个年轻的女孩,心情复杂。她知道李开芬这些年受了多少委屈,也知道她心里有多想证明自己。 没过多久,李开芬就接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任务——突袭敌人的粮仓。敌人本来就想用饥饿的办法困死红军,对粮草自然是严防死守的。这个任务说是九死一生都不为过。 但李开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她和30多名敢死队员一起,趁着夜色冲进了敌人的营地。枪声大作,喊杀声震天,但李开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粮食带回去。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李开芬不但成功带回了两袋珍贵的粮食,还在关键时刻救下了副队长的性命。当时副队长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眼看就要被敌人包围。是李开芬冒着枫林弹雨冲过去,把副队长背了出来。 战斗结束后,李开芬没有为自己表功。在战斗报告里,她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功于集体,只字不提自己的壮举。但是其他人都看在眼里,有人专门在报告里补充了她的英勇表现。 这件事在部队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政治部主任专门和李开芬握手表示感谢,就连那个一直负责监视她的人也被深深震撼了。 "与其说是监视,不如说是向她学习,"这个人感叹道,"这姑娘确实是提着脑袋来干革命的。" 很快,李开芬等来了盼望已久的好消息——她正式摘掉了"特务"的帽子。职务被恢复了,也不用再时时刻刻接受审查了。在参加红军整整三年后,李开芬终于真正被队伍认可了。 但李开芬并没有因为摘了帽子就松懈下来。相反,她比以前更加勇敢,一次次主动请战。当西征开始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西路军,继续她的革命征程。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冰希祖宗

冰希祖宗

每天给大家分享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