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航空发动机绝密技术,竟在20年前被一初中学历小伙攻克,国家重奖800万!  

小胖胖说科技 2025-08-29 22:30:32

西方航空发动机绝密技术,竟在20年前被一初中学历小伙攻克,国家重奖800万!   1979年冬天,沈阳沈北新区黄家乡的凌晨,六岁的洪家光裹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跟在母亲身后推垃圾车。   母亲一边使劲推车,一边擦着冻红的脸跟他说:“娃啊,别嫌这活儿脏,再苦的活儿,只要干到最好,也能活出样子来。”   这话他当时似懂非懂,却记在了心里。   洪家光是家里老五,上面四个哥哥姐姐,父亲常年生病干不了重活,全家就靠母亲清运垃圾过日子。   初中毕业时,看着母亲每天累得直不起腰,他没提读高中的事,听说沈阳黎明技工学校免学费,还包分配,他立马报了名,心里就想早点帮家里挣钱。   1999年毕业时,他拿了全校第一,被分到了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这可是造飞机“心脏”的地方。   刚进厂时,洪家光每月工资就180块,除去给家里寄的钱,剩下的只够每天吃两顿抻面。   那时候他住集体宿舍,晚上别人要么看电视要么打牌,他就抱着《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这本书看,看完了就去车间琢磨机床,工友们都说他是“怪人”。   进厂没两年,洪家光听说车间有个全国劳模叫孟宪新,技术特别牛,别人加工内螺纹,车床最多开到600转,再快就会“打刀”,可孟师傅能开到1200转,还不用反转退刀。   他想拜孟师傅为师,可孟师傅跟他不在一个车间,也不认识他,怎么开口呢?他想了个笨办法:天天去孟师傅的车间“报到”。   早上提前一小时到,帮孟师傅擦机床、整理工具;中午孟师傅吃饭,他就帮着看机器;晚上孟师傅下班,他就把车间打扫干净。   一开始孟师傅没当回事,觉得这小伙子就是三分钟热度,可连着一个月,洪家光天天如此,还把观察到的孟师傅操作细节记了满满三百页笔记。   孟师傅被他的执着打动了,点头收了他这个徒弟。   2002年快过年的时候,公司接到个紧急任务:加工某重点型号发动机核心叶片的修正工具,叫金刚石滚轮。   这东西看着不大,却是关键中的关键,叶片是发动机的“翅膀”,得在一千多度的高温下转,精度差一点都不行,而金刚石滚轮就是打磨叶片的“模具”,精度得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   这数听着抽象,其实比咱们头发丝还细,头发丝一般得0.06毫米左右,相当于把头发丝劈成20份,他得做到其中一份那么准。   更难的是,当时全公司就刘师傅会做这活儿,可刘师傅偏偏生病住院了,工期又紧,没人敢接,洪家光看着领导着急的样子,主动站出来:“我试试!”   一开始他照着刘师傅留下的笔记做,熬了十几个小时,加工出来的零件一检测,没一个合格的。   那天晚上他在车间待了一整夜,把所有步骤拆开来想,到底是哪出了问题?第二天一早,他调整了磨削的角度,还自己做了个简易的冷却装置,开始重新试。   那十天里,他每天干十四个小时以上,有次他太累了,趴在机床上睡着了,梦里都在琢磨参数。   第十天早上,当检测员告诉他“精度达到0.002毫米,合格了”的时候,他一下子坐在地上,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再往后,他又带着团队攻克了好多个技术难题,光技术创新就有八十多项,解决了五百多个生产难题,团队创造的产值超过九千万。   他也从当年的学徒工,成了公司的高级技师、首席技能专家,还拿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洪家光这一路最让人佩服的不是他后来拿了多少奖、挣了多少钱,而是他从一开始就没把“穷”和“学历低”当借口。   小时候推垃圾车没抱怨,技校通勤四小时没偷懒,刚上班吃抻面没放弃,这些苦在别人眼里是难关,在他眼里却是打磨自己的石头。   现在总有人说“起点低没机会”,可看看洪家光,他初中毕业,起点够低了吧?却靠自己一点点学、一点点练,把手里的机床变成了“造国之重器”的工具。   这说明机会从来不是等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还有人觉得“当工人没出息”,可洪家光用事儿证明,好工人不光有出息,还能为国争光。   航空发动机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全世界没几个国家能造好,而洪家光做的,就是把这颗明珠打磨得更亮。   他不光自己技术好,还不藏私,把十几年积累的十万字笔记拿出来给工友看,带徒弟的时候手把手教,这些年培养出五十六个高级技师,两千多人跟着他学过技能。   从1979年冬天推垃圾车的小孩,到现在站在国家领奖台上的工匠,洪家光用了三十多年。   他的故事告诉咱们: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一步登天,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咱们国家需要更多像洪家光这样的人,把小事做到最好,把技能练到顶尖,才能让更多“中国造”走向世界。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他身上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什么?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