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计划借‘北溪’事件扳倒泽连斯基”!埃及专家:当前西方针对“北溪”管道爆炸的

狮子看国际 2025-08-29 05:08:56

“西方计划借‘北溪’事件扳倒泽连斯基”!埃及专家:当前西方针对“北溪”管道爆炸的调查,可能是西方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其核心目标或许是推动基辅政权的更迭。   2025年8月26日,意大利警方在里米尼省逮捕了一名乌克兰退役军官谢尔盖·库兹涅佐夫,看似普通的执法行动,却在国际政治圈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   德国检方指控此人参与了三年前“北溪”天然气管道的爆炸案,就在逮捕行动前一天,美国、乌克兰和欧洲多国领导人刚在白宫结束一场“俄乌和平谈判”的筹备会议,时间点的微妙重合。   这让埃及开罗大学地缘政治学者阿卜杜勒·法塔赫在《金字塔报》上写下尖锐分析:“这不是巧合,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猎杀,西方正用‘北溪’事件作为手术刀,准备切除泽连斯基这个‘政治肿瘤’。”   这场猎杀早有预兆,2024年初,美国《华尔街日报》突然爆料称乌克兰军方高层策划了“北溪”爆炸,尽管泽连斯基办公室坚称“与乌政府无关”,但西方媒体持续放风称“乌军(乌军队中不听指挥的派系)擅自行动”。   到了2025年8月,剧情急转直下,德国不仅发出通缉令,还通过意大利警方抓获关键嫌疑人,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同步表态“支持欧洲依法独立调查”。   这套组合拳打得泽连斯基措手不及,因为就在三个月前,他刚拒绝美国提出的“用领土换和平”方案,坚持要求俄军完全撤出乌东四州,如今看来,那次拒绝可能触发了西方的“换马”机制。   “北溪”事件从来不是单纯的刑事调查,这条年输气量550亿立方米的能源动脉被炸后,欧洲被迫以三倍价格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德国工业竞争力遭受重创。   但诡异的是,作为最大受害者的德国,在事发后竟拒绝俄罗斯参与调查,直到2025年才突然高调追查乌克兰嫌疑人。   柏林自由大学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克劳斯·穆勒指出:“德国此前沉默,是因为默克尔时代的政商集团仍想修复对俄关系,现在发力,是因为新政府已彻底倒向美国能源利益集团。”   被德国通缉的库兹涅佐夫,正是2022年率乌军反攻哈尔科夫的英雄,而他的老上司、前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如今正以驻英大使身份在伦敦“避难”,两人都曾是泽连斯基的政敌。   2022年管道爆炸后,拜登政府第一时间指责俄罗斯“自导自演”,但中情局内部报告显示,美方早在爆炸前72小时就通过卫星发现可疑船只。   直到2025年6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才解密这份报告,并暗示“某些北约盟友”参与了行动,这种“延迟真相”的战术,完美配合了当前对泽连斯基的围剿:先用历史污点威慑基辅当局,再通过“选择性司法”清除不听话的领导人。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评论一针见血:“美国需要的是一个能签字投降的乌克兰总统,而不是敢对华盛顿说不的‘战时英雄’。”   泽连斯基的困境在于,他既不能承认“北溪”事件与乌政府有关,也无法完全撇清关系,西方媒体开始翻炒他2024年“非法延长总统任期”的旧账,尽管当时美国驻乌大使公开表示“理解”,但现在却被重新包装成“独裁证据”。   这种舆论绞杀早有先例:2014年乌克兰政变中,美国正是用类似手段抛弃了亚努科维奇,不同的是,当年CIA扶植的是亲西方派,如今瞄准的却是“不够听话”的现任政府。   其目的可能是乌克兰前内务部长阿森·阿瓦科夫,多位欧洲外交官透露,此人在2023年就与美方达成秘密协议:只要促成乌俄停火,就能获得西方支持的“过渡总统”职位。   阿瓦科夫的“优势”很符合美国需求,他曾在顿巴斯战争中与俄军秘密谈判,与莫斯科某些势力保持联系,更重要的是,他承诺接受“领土换和平”方案,这种“可控的失败”,既能帮美国摆脱战争泥潭,又能保住乌克兰作为反俄前沿的基本盘。   “北溪”事件的后续影响将远超管道本身,如果泽连斯基在压力下倒台,将开创危险先例:任何拒绝西方指令的盟友都可能被“证据确凿”地清算。   欧洲会发现自己的司法系统不过是美国地缘政治的工具,德国可以为了讨好华盛顿,把三年前的恐怖袭击突然定性为“乌克兰罪行”,明天也可能为其他目的改写历史。   或许最终,这场闹剧会验证埃及学者的预言:北溪管道真正炸毁的不是钢铁,而是西方最后的道德伪装,当泽连斯基在某个深夜被“劝退”时,他或许会想起2022年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   那时他相信,只要扮演好“民主斗士”,就能获得西方无条件的支持,可惜在国际政治的赌桌上,从来没有人能靠别人的筹码赢到最后。

0 阅读:0
狮子看国际

狮子看国际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