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京赶考的可不是书生,而是举人,都是有功名在身的,这些人走的全是官道,官道上

浅笑挽云烟 2025-08-28 02:24:55
古代上京赶考的可不是书生,而是举人,都是有功名在身的,这些人走的全是官道,官道上有驿站和县镇,会全程招待,有危险的地方,就会有人护送,而且人还没到地方,地方上的衙门就知道了,一旦出现问题,一查就知道在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很多人一提到“上京赶考”,脑子里冒出来的画面,总是一群穷书生,挑着行李,风餐露宿,一路走到京城。 你是不是也这么想过?可要是真查查史料,你会发现这画面其实挺误导人的。 真正能走到京城参加会试的,绝大多数并不是默默无名的寒窗苦读者,而是已经有了功名的举人。 那他们的旅程,和我们想象中孤苦伶仃的赶路人,差距可就大了。 举人意味着什么?这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拿到的身份。 只有在乡试中脱颖而出的人,才配称为举人。 秀才、童生,哪怕再聪明,再能写文章,也没这个资格。 就是说能走上京赶考路的人,本身就是地方精英,已经是朝廷选拔出来的“准官员”。 地方一旦出了个举人,全乡全县都当大事庆贺,这个人不光是自己走仕途,更是代表地方的脸面。 那地方官能不上心吗? 再来说路。举人走的不是随便的羊肠小道,也不是商贩爱走的集市小路,而是官道。 什么叫官道?这是国家出钱修、地方衙门养护的交通大动脉,路上设有驿站。 别小看这些驿站,在当时就是专门服务公差和有凭证出行者的“官方招待所”。 很多人以为举人都是自费赶路,其实错了。 举人赶考,地方会全程负责沿途吃住。 到了驿站,安排吃饭住宿,换马匹,甚至地方县衙还要派人照应,拿着凭文到了驿站,不光能休整,还能登记备案。 那待遇和普通老百姓走路投宿客栈,完全是两个世界。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那如果路上有危险呢?你别忘了,古代可没有监控摄像头,盗匪、山贼时不时冒出来。 举人身份特殊,朝廷当然要保护。 有些地方本就盗匪出没,当地官府就会派兵护送。 史料里常见记载“举子进京,地方官兵沿途护行”。这可不是对个人的恩惠,而是对制度的维护。 科举是朝廷选才的大事,举人要是路上出事,不仅影响个人,更是地方和中央的丢脸。你说,地方敢不重视吗? 再讲一个你可能没注意的细节。举人出发去京城,不是默默无闻地离开,而是要由地方衙门备案上报。 就是他什么时候走,走哪条路,到哪一站,都有记录。 每到一个驿站,都会在簿册上登记。 这样一来,举人还没到地方,下一个驿站的官员就已经知道这人要来了。 那一旦出问题,是不是很快就能查出在哪一段出了状况?责任自然就能追到哪个县、哪个驿站。 你觉得这种制度设计,是不是挺精细? 所以说,上京赶考并不是一场孤军奋战的旅行,更像是国家机器运转的一环。 举人走在官道上,背后有驿站支撑,有地方官府保障,有护兵护送,有文书备案。 哪怕在某一段出事,也能追责到底。 对举人来说,这是保护;对朝廷来说,这是维持科举制度威信的手段。 那有人可能会问:难道举人赶考就完全不用操心了?当然不是。 虽然有保障,但长途跋涉依旧辛苦。 路途动辄几千里,从南方走到京师,少说也要几个月。 沿途天气、疾病、舟车劳顿,还是考验人的耐力和心性。 再加上,虽然驿站提供接待,但条件有限,不可能奢华。 可不管怎样,这样的待遇,已经让举人远远高于一般老百姓了。 你再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朝廷要在举人赶考这件事上花这么大力气? 道理其实很简单。举人未来是官场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管理体系里不可或缺的人才。 要是他们连路都走不到京师,科举的公平性和权威性怎么保证? 更何况,举人能不能顺利赴试,关系到地方声誉。 一个县、一个州出了举人,地方官会觉得脸上有光。 自然要小心翼翼地护着,把人安全送到京城,这也是维护地方和中央关系的一种方式。 换句话说,这条“赶考路”,看似是个人的仕途之路,背后却是整个国家的制度运转。 所以啊,当我们再说“上京赶考”,就不能单纯想象成“书生闯天涯”的孤身旅行。 真正踏上这条路的,多是已经拥有功名在身的举人。 信息源: 人民日报·《驿站制度与古代交通保障》·2019年10月
0 阅读:0
浅笑挽云烟

浅笑挽云烟

衷心感谢每位朋友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开启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