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若想一日不得安宁,你就请客;若想一年不得安宁,你就盖屋;若想一辈子不得安宁,你就…… 维持一段婚姻不容易,维持一个家庭似乎更难。 余华的小说《女人的胜利》中,妻子林红与丈夫李汉林结婚,她和自己的朋友们疏远,完全融入了丈夫的社交圈层。 这段婚姻完全由林红的自我牺牲来维持,可当她认为她付出所有就能得到回报时,却在丈夫的抽屉里看到了由三个信封层层包裹起来的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将丈夫和另一个女人的甜蜜展现在了她的面前。 林红打电话给那个女人,恶毒地咒骂她,那个女人却说:“我根本不想嫁给他,又不是所有女人都像你一样。” 接着,林红又打电话给丈夫的朋友们,可他们每一个人都知道第三者的存在,却没有一个人同情她、劝慰她。 一个女人全方位的自我消融没有换来丈夫的怜悯,爱情对这个男人来说只是生活的调剂,到了最后也只会变成轻飘飘的一句: “那我们只能离婚了。” 或许家庭和婚姻,总是会在这样的疲惫、无助和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之间被消耗。 有人说这就是生活,人情世故、迎来送往、情感与责任,全都是生活之中无法绕过的障碍。 余华曾说:“你若想一日不得安宁,那就请客;若想一年不得安宁,那就盖屋;若想一辈子不得安宁,那就娶妻生子。” 看似荒诞的话语,却隐藏着最具智慧的劝诫: 生活本就纷繁复杂,想要获得安宁,不是取缔一切社交,杜绝一切情感侵入,而是要先爱自己、后爱他人。 只有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才能在不失去幸福的前提下,获得真正想要的情感体验。 当我们真正踏入社会开始社交时,总是希望用更加积极的形象面对他人,进行所谓的“社交展示”。 在重要场合穿上西装礼裙,化上精致得体的妆容; 在家里宴请客人时提前收拾打扫、摆上漂亮的装饰品;在社交平台发布照片时,总是选了又选、p了再p。 我们通过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行为,向他人展示包括外貌、能力、认知等等方式; 以实现社会认可、群体认同,或是维护自尊、实现个人目标,这就是“自我呈现”。 但与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相比较,婚姻家庭中表现出的虽有共通之处,但显然更加扭曲。 有人用永无止境的牺牲自我来保持在家庭中的自尊,有人不断展示自己的权力以获得在家庭中的控制地位; 有人唯唯诺诺没有主见随波逐流以获得权威者庇护,有人不断争取资源希望能站得更高。 如果你是在哪里都找不到价值感,那你就注定成为那个天天“请客”、年年“盖屋”、一辈子在婚姻中付出以获得自我呈现的人。 “缺爱”其实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谎言,你缺的根本不是爱,而是将自己捧上神坛的资源、权力和尊重。 在很多婚姻家庭的沟通方式中,都免不了“控制与被控制”。 一位妈妈觉得儿子非常听话,能够做到对她的要求言听计从。 但当她告诉孩子多吃鱼和核桃对脑子好,以后学习也更轻松的时候,孩子却说根本就不喜欢吃这两样东西。 妈妈很失望,于是反复问:“真的不吃吗?”、“就尝一点也不愿意吗?” 这其实根本不是确认,而是对于自己控制感流失后的恐慌与补救措施。 心理学中有一个叫做“控制错觉”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完全不可控或者部分不可控的情景当中; 在主观上不合理地高估了自己对于事件或者人物的掌控能力。 这样的偏差感其实源于我们对于“确定性”的追求,但哪有完全确定的明天呢? 我们想要获得最幸福的人生、找到最好的伴侣、生下最听话懂事的孩子,有最优秀的前程和未来。 可实际上呢?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觉得结婚生子会带来不安宁; 不是因为结婚生子一定会走向坏结局,而是因为它会为我们的人生引入更多不确定因素。 当我们打算好了要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建立一段新的关系时,最重要的不是焦虑自己配不配; 也不是幻想未来可能出现的幸福结局,而是审视自己、看清自己:你有没有做好应对“不确定”的准备? 在现代社会,或许根本就没有了真正的爱情,大家在“假性亲密”的关系里扮演着恩爱; 却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凡遇见哪怕一点挫折,都能被人生“劝退”。 但家庭却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系统,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代际关系之间相互交织。很多人还没准备好就结了婚,还不会当父母就生了孩子。 代际之间的矛盾影响夫妻关系、夫妻关系之间的矛盾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而孩子的成长问题也会反过来影响夫妻关系。 正因如此,我们才永远无法在这个系统中停止烦恼、停止焦虑。 但这并不是在告诉所有人:我们不应该组建一个家庭、不应该尝试走入一段婚姻。 而是在说,我们不要追求一场存在于虚幻中的镜花水月的婚姻,家庭就是会有矛盾,做好心理准备,有矛盾就去解决,不能解决就分开。 婚姻中最深刻的一课,就是脱离幸福,看看一地鸡毛;脱离情感,看看需要负担的责任;脱离所有的家人,看看你自己。 -The End - 作者-专序
用男人思维跟他相处,无往不利在感情里,不少姑娘常常陷入拧巴与内耗,在患得患失中消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