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怎么也想不通,自家王牌 F-35 刚从日本基地点火起飞,还没飞出 200 公里,就被我国监测站侦查的一清二楚。 这几年电子战环境变化飞快,加上各国防空体系升级,单单靠飞机的外形和吸波材料,想完全遮掩自己,越来越不现实。 我国在反隐身方面不声不响地发了很多力,投入大量资源完善本土防空网,覆盖了高频、低频雷达,形成了多层次、多谱段、全天候的空域监控体系。 其实不少人更关注那些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机集群,却常常忽略雷达侦察等基础环节,但恰恰是这些“基本功”,如今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各型雷达协同,低频雷达虽然分辨率一般,对高速目标反应慢,但对于隐身飞机来说威胁很大。 隐身喷涂和外形优化主要是防高频雷达,遇到低频时效果锐减,此外,我国在无源雷达、量子雷达、太赫兹雷达等新技术领域一直在探索,这些技术不依赖传统的雷达反射原理,能用目标本身的特性“找人”,让只懂“躲猫猫”的隐身战机很难彻底脱身。 当F-35在亚太某地起飞时,我国的雷达站多级协同,频谱全开,能把异常机动、微弱信号、联动通报全都打包处理,通过数据链传送,这些信息直接送到指挥协调中心。 多种技术结合下,就算飞机号称可以规避传统雷达,还是容易在系统的大数据算法分析中被识别、锁定。 不少军事演练早就暴露了一些端倪,每次美军靠F-35进行所谓“隐身渗透”侦察,实际的效果经常达不到他们的理想。 有的F-35刚进入我国周边空域,便已经被雷达系统捕捉到踪迹,相关方面并不公开细节,但后续调动反应、空管信息有迹可循,可以确认所谓隐身并不能保证“神不知鬼不觉”。 现代防空体系不仅仅靠一两种设备打天下,从预警雷达、情报处理、指挥通信、电子对抗等环节,逐步实现了体系化联动。 我国大力改进新型地面雷达,加快建设远程监测网络,在太空、海面、地面都形成了全覆盖,不只是阵地上三五部雷达能作用,更重要是形成了数据融合和实时共享的平台。 飞机无论走哪条航线,都躲不开整个系统的联合“天眼”,再也不是靠一两部雷达能决定结局的时代。 周边的预警资源整合越来越紧密,通过和友好邻邦的信息互通,无论是地面站还是卫星遥感、无源电子侦察、红外监控,全都嵌入到整体作战网络。 一旦有可疑目标接近,相关单位可以迅速获得情报,提前部署应对。 很多人也许以为隐身飞机只要没被主雷达扫到就安全了,但现在不少节点只要捕捉到哪怕极微弱的数据迹象,配合后台算法分析,也能拼出飞机的基本轨迹。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广泛参与监测,每次有敏感目标活动,都会留下信号碎片,为下一步追踪提早做准备。 最近几年电磁频谱的争夺更加激烈,新一代量子雷达、频谱监控手段加入后,防空体系变被动为主动,不仅比精度,也比谁能更快理解和处理复杂电磁信号。 “隐身”绝不是绝对安全牌,美国空军虽然持续优化自家飞机涂层和系统配置,但面对我国这种体系作战、实时共享、协同识别的防御模式,单一技术已经很难独自决胜。 要说F-35还是当今极顶尖的现代战斗机没有错,但现代战争看的早已不是单一性能,我国防空体系的数据网络、人工智能辅助、资源整合、算法优化,这些要素一起发力,反而让去年那些炫目的隐身神话变得普通。 不管F-35从哪起飞、怎么规避航线,只要进入相关监控范围,就会被多层感知网实时感知和持续跟踪,也许它还有不少技术细节值得各国借鉴,但面对体系化、智能化、全覆盖的现代防空,就不是靠隐身技术就能一劳永逸的年代了。
美军怎么也想不通,自家王牌F-35刚从日本基地点火起飞,还没飞出200公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8-27 11:20: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