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的沙漠不变绿,我就从日本最高的楼上跳下去!”1990年,83岁日本老人带领7000名日本人,在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的沙漠里,种了300万棵树。 远山正瑛与中国沙漠的缘分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就已结下。1935 年,他作为留学生来到中国研究农耕生态。西北大地的黄沙蔽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甚至在库布其买下一块沙地准备研究。 可战争的炮火打碎了这个计划。半个世纪后,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终于重返这片土地。1991 年,84 岁的远山正瑛接受内蒙古政府邀请,正式出任恩格贝沙漠开发示范区总指导。 初到恩格贝时,这里只有 100 多名中国治沙人在苦苦支撑。远山正瑛二话不说,直接住进了简陋的土房。 每天天不亮,人们就能看到他头戴遮阳帽、脚蹬高筒靴的身影出现在沙丘上。这位老人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必须种树 10 小时。沙漠里的风沙刀子似的刮脸。他从不叫苦。 种树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流沙上挖坑要先用木棍固定沙柳条。每棵树苗至少要浇 6 桶水。他要求树坑必须深挖 80 厘米。 少一厘米都要返工重来。他常对志愿者说:“治沙没有捷径,差一点都不行。” 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原本不到 20% 的树木成活率硬生生提高到了 80%。 为了筹集资金,远山正瑛做出了惊人决定。他变卖了日本鸟取县的多处祖传房产。拿到钱后,他带着中国伙伴王明海在日本四处演讲。 在 NHK 电视台的演播厅里,这位老人声泪俱下地讲述着黄河两岸的治沙意义。他号召日本民众 “每周省下一顿午餐钱” 支援中国沙漠绿化。 日本人被他的精神打动了。1000 多公斤葛藤种子很快被送到恩格贝。7000 多名日本志愿者组成 “绿化协力队” 自费来到中国。 他们当中有普通学生,有企业老板,甚至还有前大藏大臣武村正义。每个人都要承担约 1 万元人民币的费用。他们顶着烈日种树,用双手把树苗扶正培土。 一位曾随侵华日军到过内蒙古的老兵也来了。他抚摸着亲手栽下的白杨树说:“当年我扛着刀枪来,现在我扛着树苗来。每棵树都是我的忏悔。” 远山正瑛听到这话,默默擦掉了眼角的泪水。 一年又一年过去。1995 年,恩格贝的白杨树突破 100 万棵。1998 年达到 200 万棵。2001 年,这个数字变成了 300 万。 曾经的不毛之地渐渐有了生机。沙丘披上了绿装。300 多人的村落在这里兴起。养殖基地和经济作物田取代了黄沙。 2004 年 2 月,97 岁的远山正瑛在日本病逝。临终前,他留下遗愿:要把一半骨灰埋在恩格贝。人们按照他的意愿,将骨灰安放在纪念馆的基座里。馆名由他的老友宋平题写。雕像基座上刻着:“其情可佩,其志可鉴,其功可彰。” 老人走了,但绿色的接力没有停止。每年仍有 300 多名日本志愿者来到恩格贝。截至 2020 年,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已达 78%。 森林覆盖率达到 41%。动植物种类从 20 余种增加到 600 多种。一条 15 公里长的绿色屏障横亘在沙漠与黄河之间。 联合国授予远山正瑛 “人类贡献奖”。中国政府给他颁发 “友谊奖”。内蒙古自治区授予他 “荣誉市民” 称号。江泽民两次接见这位可敬的老人。如今的恩格贝成了全球治沙样本。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远山正瑛曾说:“绿化沙漠是通向世界和平的道路。” 这个用余生践行承诺的日本老人,用 300 万棵树在中日两国人民心中种下了友谊的种子。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善意从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像沙漠里的白杨树那样,把根深深扎进土壤,用岁月浇灌出希望。
现在有些日本人骂起祖宗来比中国人还狠:“当年要是见好就收,现在说不定能混成联合国
【10评论】【13点赞】
沉浮
好不好是日本间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