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为什么非要搞垮苏联,当苏联总统不好吗?久加诺夫道出原因。这个问题像一根刺,扎进无数研究者的心里。有人把责任推向戈尔巴乔夫,称改革过于理想化,失去了掌控;也有人直指叶利钦,认为他亲手扯碎了苏维埃的旗帜。久加诺夫,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多次强调:真正让苏联轰然崩塌的,不是外部压力,而是叶利钦的主动推动。 舞台上的主角从来不只有一个。苏联在冷战风雨中走到八十年代末,已经摇摇欲坠。经济增长停滞,物资短缺,民族矛盾积累。戈尔巴乔夫试图用改革和开放来解救困局,推出“新思维”,削减军备,放松言论。但政策效果并不如预期,社会反而更加躁动。此时的叶利钦,以一个敢于公开挑战苏共的地方干部身份,迅速崛起。 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接任总书记,提出要重振国家。他开放管制,减少中央控制,赋予地方更多权力。初衷是激发活力,却意外为地方领导人提供了舞台。东欧剧变的浪潮席卷而来,社会主义阵营岌岌可危。苏联内部的争论也随之尖锐,旧体制与改革派在各级机构里拉锯。 1989年,人民代表大会上气氛火热。叶利钦出现在公众面前,直言不讳,批评僵化体制。他的发声赢得掌声和民心,转瞬之间,他的形象不再是循规蹈矩的官员,而是敢于对抗权威的改革派。舆论开始聚焦,报纸刊登大幅报道,街头巷尾流传他的名字。此后,他一步步走向更高位置。 1990年,他当选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就在同一年,他宣布退出共产党。这一动作象征意义极大,等于当众撕开体制的遮羞布。久加诺夫后来回忆,这一步是苏联凝聚力的重大打击,等同于中央的核心权威遭到质疑。地方与中央的对抗从此公开化。 1991年6月,叶利钦成为俄罗斯联邦首位民选总统。俄罗斯在苏联内部原本就是最大加盟共和国,人口与资源占比极高。此刻,俄罗斯作为“国家”的身份被强化,中央苏维埃的权威则被削弱。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并列存在,两权相争,矛盾不可调和。 八一九事件是关键转折。1991年8月,一批保守派高层试图发动政变,软禁戈尔巴乔夫。政变军车开进莫斯科,城市气氛骤然紧张。就在最危急时刻,叶利钦登上坦克,向市民呼喊。他的姿态迅速点燃民意,政变以失败收场。戈尔巴乔夫虽然回到舞台,但威信彻底坍塌。叶利钦则借机完成政治逆袭,成为最具权力的人物。 久加诺夫等人认为,这一刻已经决定了苏联的命运。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无力回天,叶利钦则利用民意与权力,推动自己的政治布局。中央集权的框架摇摇欲坠,加盟共和国纷纷寻求独立。俄罗斯的选择,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稻草。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森林里,三国领导人聚集。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林中别墅签署协议。短短几页纸,宣布苏联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独立国家联合体。消息传出,世界震惊。苏联解体,不是战争轰炸,而是签字与印章完成。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电视演讲中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红旗在克里姆林宫缓缓降下。观众屏住呼吸,见证七十年帝国的谢幕。叶利钦的身影则成为新篇章的开端。他坐上了俄罗斯的总统宝座,手握国家全部资源。 久加诺夫多次在采访中强调,叶利钦的选择充满个人主义色彩。他不满足于在戈尔巴乔夫之下充当地方领袖,他要的是独立权力与俄罗斯的主导地位。把苏联拆开,他便成了独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久加诺夫称,这是叶利钦主动推动解体的核心动因。 外界评价却并不一致。西方媒体视叶利钦为民主象征,称赞他推动了冷战结束。俄罗斯国内意见分裂,一部分人怀念苏联的稳定,一部分人则拥护叶利钦的大胆。历史学者的研究更倾向于综合分析:经济困境、民族分裂、改革失败都是背景,但叶利钦在关键节点的动作,是解体的直接推动力。 经济的困境不容忽视。苏联晚期的增长几乎停滞,商店货架空空如也。人民的不满累积到极点,改革却未能带来预期的改善。戈尔巴乔夫的理想与现实之间裂缝巨大。叶利钦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把握住民意,强化自己的地位。他的演讲、行动,都贴合了民众的急切心情。 民族问题同样尖锐。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乌克兰,都在推动独立。中央的力量难以压制。叶利钦则选择承认这些诉求,把自己塑造成支持民族自由的领袖。事实上,他的选择加速了离心力,让苏联的架构彻底瓦解。 无论评价如何,那些场景已经镌刻进历史。坦克上的身影,林中别墅的签字,克里姆林宫降下的红旗,都是象征。叶利钦为何要搞垮苏联,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统一答案。但久加诺夫的话提醒我们,在复杂的历史长河中,个人的野心与抉择,确实可能改变整个时代的走向。
叶利钦为什么非要搞垮苏联,当苏联总统不好吗?久加诺夫道出原因。这个问题像一根刺,
古往剖析所
2025-08-26 14:09: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