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区”的美国航母。 主要信源:(央视网——《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刘永坦:40年逐梦雷达创新》) 在当代战争中,雷达是军队的“千里眼”,但传统雷达因地球曲率存在“盲区”,无法探测地平线以下或远海目标,如超低空飞行的飞机或贴海航行的舰船。 为攻克这一全球性难题,中国在新体制雷达研发中取得领先地位,其核心人物是刘永坦院士。 刘永坦院士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 他带领团队历经四十余年攻关,成功研发出新型雷达系统。 这种雷达不仅弥补了传统雷达的盲区缺陷,更能探测隐形战机等现代武器,极大提升了中国海防能力。 因其卓越贡献,刘永坦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800万元奖金。 1979年,刘永坦获国家资助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 在英期间,他展现出卓越才能,独立研发出民用遥感信号处理系统,解决了英国海洋监测难题,赢得导师赞誉,也为其雷达研究指明了新方向。 1981年学成归国后,刘永坦怀揣研发新体制雷达的蓝图。 这种雷达采用全新原理,旨在突破传统限制,大幅提升探测能力。 尽管该领域当时在国际上也属前沿,缺乏成熟经验,刘永坦坚信中国必须抢占先机。 他积极奔走,阐述其战略价值,最终于1982年获得国家立项批准。 他随即带领一支仅6人的小团队,踏上艰辛的科研征途。 研发过程异常艰难。新体制雷达需处理的干扰信号强度是传统雷达的数千甚至上万倍,技术挑战远超常规。 团队需从零构建全新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克服海浪干扰、复杂无线电信号及电离层影响等难题。 刘永坦形容其难度如同“大海捞针”——目标信号常被数百万倍强度的杂波淹没。 团队日夜奋战,历经800多个日夜,进行上万次实验,收集分析数万数据,终于在1986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项目升级为国家重点。 理论突破后,刘永坦深知实践验证的重要性。 1986年,他主动请缨,在偏远滨海渔村建立中国首个新体制雷达实验站。 条件极其艰苦:租用废弃疗养院,经费紧张,有人动摇。 刘永坦挺身而出,鼓舞士气:“科研岂能无挑战?必须坚持!” 他带头筹集资金,年过半百仍与年轻人一起在烈日暴雨中架设天线,因过度劳累导致腰椎重伤,卧床数月仍坚持指导工作。 付出终得回报。 1989年,实验站建成。 1990年春,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雷达首次成功探测到超视距目标! 这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同年末,项目通过国家级鉴定,被确认为国际领先。 199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中国雷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刘永坦并未止步。 他深知需推动技术工程化应用。 1997年,新型雷达进入工程化研发,由哈工大牵头。 挑战更巨,需解决更多理论技术难题及复杂应用环境问题。 刘永坦组建“国家队”,联合航天科工、电子科技等集团协同攻关。 他主动让贤,推荐学生许荣庆任总指挥、张宁任总师,但仍在关键节点提供指导。 团队常驻偏远试验场,每次外场试验持续数月,春节亦坚守岗位,遇紧急任务则三班倒连轴转。 经过多年奋战,2011年,中国首款具备全天时、全天候、超远距探测能力的新型雷达问世。 它能有效探测地平线下目标,抗复杂电磁干扰能力强,定位精度高。 与国际最先进同类产品相比,中国雷达体积更小、探测距离更远、精度更高、成本更低,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5年,该项目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体制雷达的成功彻底改变了中国海防面貌。 此前,传统雷达盲区导致海域监控覆盖率不足20%。 新型雷达将覆盖率提升至近100%,实现无死角监控,筑起坚固“海防长城”。 其重大军事价值在于能探测美国隐形战机和航母,使这些曾在中国周边耀武扬威的先进武器无处遁形。 刘永坦团队因此赢得“发现盲区中美航母”的赞誉。 2018年,刘永坦因开创性贡献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面对800万元奖金,他淡然捐予哈工大,设立“永瑞基金”培养雷达人才。 回顾刘永坦的科研人生,贯穿始终的是对祖国的赤诚与对事业的执着。 从1982年立项到2011年工程化成功,近30年坚守。 他践行了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做实事,人生才有价值。知识分子追求金钱何益?推动国家强盛,方是最大动力。” 如今,84岁高龄的刘永坦仍关注雷达发展,带领团队研发小型化新体制雷达,拓展其在气象、勘探、防灾等民用领域应用。 他的故事是科技创新的传奇,更是为国奉献的赞歌,昭示着自主创新与攻坚克难是推动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力量。
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区”的美国航母。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8-26 06:27: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