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1979年,一名台湾连长冒死游泳横渡台湾海峡回到了祖国大陆,而他的妻子在接受审问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我的丈夫交代,如果有一天自己突然失踪了,那么我就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 (信源:上观新闻——林毅夫十三章:我来大陆这40年) 1979 年春夜,台湾金门马山军营的煤油灯下,年轻的陆军上尉林正义给妻子陈云英端来一杯热水,语气凝重地说出了那句日后萦绕海峡两岸的嘱托:“如果我不见了,你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 彼时陈云英只当是戏言,却未料三个月后,这位驻守台海最前沿的连长会在深夜消失在茫茫海峡中,只留下一双写着 “连长” 的球鞋,在雷区小径上见证着一个改变历史的抉择。 这位后来改名林毅夫的经济学家,1952 年生于台湾宜兰县一个传统家庭,父亲为他取名 “正义”,寄寓着儒家文化的人格期许。他自幼聪慧过人,从台大农工系转入陆军官校的举动曾轰动一时,毕业后更因优异表现被树为青年楷模,获蒋经国亲自接见。 在政治大学攻读MBA期间,他结识了后来成为特殊教育专家的陈云英,两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走到一起。1978 年,已获硕士学位的林正谊被派往金门马山连担任连长,这个距大陆仅 2300 米的前哨阵地,成为他观察两岸命运的瞭望台。 站在马山播音站的瞭望塔上,林毅夫能清晰望见对岸厦门的灯火。彼时大陆正拉开改革开放大幕,而台湾经济虽快速发展,却始终隔着一道无形的政治鸿沟。 作为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他逐渐形成一个信念:“中国统一的希望在大陆,而统一的基础是经济发展”。这种认知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对历史脉络的深刻理解 —— 他渴望以学识参与民族复兴的进程,这种理想主义最终超越了现实的安稳。 1979 年 5 月 16 日晚,林毅夫利用当月最大退潮期,穿着连长专用救生衣跃入海峡。得益于特殊的水文条件,退潮时部分海底裸露,实际游泳距离大幅缩短,这位游泳健将不到两小时便抵达角屿。 台湾军方连夜展开 “雷霆演习” 搜索,最终只能以 “失踪” 定论,给家属发放抚恤金了事,却从此在两岸关系史上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抵达大陆后,林正义改名 “毅夫”,既取 “坚毅前行” 之意,也为保护台湾家人。而后他选择进入北京大学学习经济学,从零开始学习这套陌生的理论体系,只为 “了解这个社会的运行逻辑”。 1982 年,凭借为来访学者担任翻译时的出色表现,他获推荐赴芝加哥大学深造,而在芝加哥大学的学习中。他更是将西方经济学,与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知碰撞融合,为后来的理论创新埋下伏笔。 与此同时,在台湾的陈云英独自抚养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承受着丈夫 “失踪” 的流言蜚语。但她始终铭记那个夜晚的嘱托,一边教学谋生,一边苦学英语备战托福。 1983 年,她冲破重重阻碍赴美留学,终于在芝加哥与阔别四年的丈夫重逢。这个跨越太平洋的团聚,让 “十八年之约” 有了温暖的注脚。1987 年,刚通过博士答辩的陈云英放弃毕业典礼,带着儿女直飞北京,与先行归国的林毅夫共同投身祖国建设。 回到北大的林毅夫,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交给祖国。他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培养了大批经济学人才;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期间,将中国经验推向全球发展舞台。而他的妻子则在特殊教育领域深耕,夫妇俩以不同方式践行着共同的理想。 面对丈夫当年的选择,陈云英后来在文章中坦然写道:“我们因共同的振兴祖国梦想结合,也因这个梦想选择归国”。这份理解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牺牲。 而林毅夫虽在学术上成就斐然,却始终未能重返故乡 —— 台湾当局以 “叛国罪” 对他发布永久通缉,连父亲去世都无法奔丧,只能在北大家中设灵堂遥祭。这也是他一生的痛。 从金门海峡孤勇一跃,到经济学界耕耘不辍,林毅夫人生贯穿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王宝钏之约”,既是对妻子期许,更是对理想誓言。 他在世界银行讲坛阐述中国发展模式,陈云英为残疾儿童搭建教育桥梁,这对跨越海峡的夫妻用半个世纪坚守证明:真正理想不会被地理阻隔,浅浅海峡挡不住民族向心力。
[中国赞]1979年,一名台湾连长冒死游泳横渡台湾海峡回到了祖国大陆,而他的妻子
韫晓生
2025-08-25 17:27: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