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了心要打垮中国?最大的威胁现身!这次不是美国,普京却笑到了最后。
当俄罗斯市场大门悄然关闭,中国车企面临前所未有挑战,这次对手竟非美国,而是昔日伙伴。最大威胁浮出水面,普京如何逆转局面?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大量欧洲和美国汽车企业撤出市场。这造成俄罗斯汽车供应短缺,中国品牌抓住时机进入。起初,中国车每月销量超8000辆,到2023年占据市场近三成份额。俄罗斯提供免税窗口期,便利中国产品进口。中国出口量在2024年达百万辆级别,长城和奇瑞等品牌在俄罗斯开设经销商。俄罗斯经济逐步恢复,军工拉动工业增长约4%,非能源收入占比升至过半。中国车市场份额一度达六成,但本土投资少,主要靠出口成品。这引发俄罗斯对产业安全的担忧。进入2025年,形势变化,中国车出口面临压力。
俄罗斯政府从2024年10月开始调整政策,提高车辆报废费,对乘用车费率上调70%至85%。 这相当于额外关税,从2025年起,中国车企为1-2升发动机车辆多付超7000美元,加上15%进口关税。 费用计划到2030年每年增10%至20%。 同时,新增本土化认证测试,包括安全和环保项目,需要在俄罗斯实验室完成。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管局在2025年7月吊销部分中国卡车型号认证,禁止进口和销售。 平行进口渠道被限制,通过欧亚经济联盟转口的车辆需缴额外税费。 这些措施导致中国车在俄罗斯售价上涨15%至20%。 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俄罗斯汽车出口降59%,仅171000辆。 俄罗斯本土企业如卡玛斯计划产量增至4.5万辆,Avtovaz销售预期降20%至25%。 俄罗斯工业部长阿里哈诺夫表示,不能长期依赖外部技术。俄罗斯对欧盟车征收38%关税,对日本车加3万卢布清关费,但对中国一度优惠,现在转为管控。韩国现代考虑重返市场,俄罗斯借此平衡。长城汽车在图拉工厂扩产至20万辆,奇瑞利用旧厂组装,但俄罗斯提高本土化比例,要求更多零部件本地采购。中国车企需加大投资规避壁垒。
中俄关系既有战略合作,又有经济竞争。中国减少12.6%俄罗斯原油进口作为回应,俄罗斯则限制汽车贸易。这种互动是大国交往常态。中国车企需借鉴巴基斯坦技术转让给土耳其却失订单的教训,加强核心技术掌握,布局多元市场,避免单一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