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相声演员刘伟不顾师父反对,坚决要移民出国,马季大怒:“国外谁认识你!

马如侃 2025-08-23 17:09:54

1988年,相声演员刘伟不顾师父反对,坚决要移民出国,马季大怒:“国外谁认识你!”,刘伟却说:“以我的名气,在国外照样吃香。” 

主要信源:(中国国情——南怀瑾:将资金转移到国外,将子女送到外国读书的人,要居安思危了,移民到外国,你三代以后,在白人国家还是五等公民)

1988年北京首都机场的候机厅里,马季攥着徒弟刘伟的手直哆嗦。

他指关节都发白了:"澳洲哪有人听得懂捧哏逗哏?你这一走,半辈子攒下的名声可就毁了!"

29岁的刘伟甩开师父,行李箱轮子在光洁的地砖上碾出刺耳的声响。

舷窗外冯巩举着他们刚录制的《虎年说虎》相声磁带,塑料壳在冬日阳光下反着刺眼的光,像块烧红的烙铁。

那年刘伟正红得发紫。

三年前春晚那段《虎年说虎》,让他和初中同学冯巩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

北京工人体育馆的相声专场,三千张票半小时抢光,黄牛把票价炒到三个月工资。

上海大世界剧院经理临时在过道加了两排马扎,散场时发现有个老头被挤得挂在消防栓上。

可刘伟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直到有回在友谊宾馆给外宾演出,席间有个澳洲华侨拍着胸脯保证:"你去悉尼唐人街开专场,我包三个月场子!票卖不出去我贴钱!"

刘伟真信了。

他瞒着师父把八万存款换成澳元,那是他跑遍二十八城巡演攒下的血汗钱。

连最宝贝的紫檀醒木都塞进行李箱夹层,箱角还塞着三套苏州老师傅手绣的绸缎大褂。

马季知道后冲到宿舍踹门,木门板震得墙灰簌簌往下掉:"外国人说相声?你问问袋鼠听得懂'三翻四抖'吗?"

冯巩抱着装道具的柳条箱不撒手,箱里装着他们磨了半年的新段子《电梯奇遇》手稿。

可刘伟魔怔似的,非说要去开垦"相声新大陆",临走那晚还把演出合同撕了当引火纸。

悉尼的冬天冻得人骨头缝发凉。

刘伟租了唐人街二楼小剧场,月租抵得上北京半套房。

海报印着"中国笑星驾到",特意把"驾到"俩字放大三倍。

首演那晚来了十九个人,十五个是后厨切菜的福建偷渡客,三个是隔壁理发店来蹭空调的。

他使尽浑身解数讲《论捧逗》,台下端盘子的服务生突然举手:"老板,能讲英文脱口秀吗?我们老板娘听不懂'贯口'。"

散场时点票子,刚够付当晚电费,装钱的铁皮盒里还混着两个澳元硬币。

熬了仨月,刘伟把紫檀醒木押给广东房东顶房租。

回国飞机上他盯着舷窗发呆,玻璃映出张浮肿的胖脸。

三年前也是这趟航班,华侨代表献花称他"文化大使",空姐追着要签名塞小纸条。

如今邻座东北大妈把钱包捂在咯吱窝底下,嫌他浑身唐人街餐馆的油烟味。

北京机场接机口空空荡荡,就剩个清洁工在拖地。

马季托人捎来张字条,宣纸上墨迹力透纸背:"我教的是中国相声,不是袋鼠国杂耍。"

冯巩更绝,新搭档牛群都上了《曲艺杂志》封面,封底还印着全国巡演广告。

刘伟蹲在航站楼厕所隔间,把脸埋在膝盖里哭到打嗝。

出国前他把七套绸缎大褂全送给剧场看门大爷,现在身上这件的确良衬衫还是用澳洲海报背面糊的衬领。

后来有电视台找他做《笑星回忆录》,观众投票环节得票还没主持人多。

制片人录完直嘬牙花子:"您那袋鼠国包袱,观众接不住啊,收视率掉零点三个点。"

最惨是2006年冬夜,他灌了半瓶二锅头开车追尾300路公交。

警察一测酒精含量2.3‰,超标两倍多。

围观群众举着小灵通拍他醉醺醺的丑态,有个戴棉帽的大爷直咂嘴:"哟嗬!这不是当年给老外讲《报菜名》那主儿吗?听说在澳洲连'蒸羊羔'都没得吃咧!"

看守所铁门哐当关上时,刘伟突然想起二十岁那年。

他和冯巩挤在天津小旅馆改本子,窗户纸漏风,俩人裹着棉被抖得像筛糠。

马季冒雪送来两饭盒猪肉炖粉条,油花在饭盒盖凝成白霜。

热气糊了眼镜片,师父的声音像隔着棉门帘:"说相声的根在老百姓炕头上,记死了?"

如今冯巩家客厅供着和马季的铜像,底座刻着"人民艺术家"。

刘伟的紫檀醒木还在悉尼当铺落灰,据说被老板当镇纸压账本。

有回路过德云社,听见里头山崩地裂的"噫"声,他蹲墙根抽了半包中南海。

烟盒底下压着张发黄的澳洲海报,袋鼠脑袋上印着他当年用毛笔写的"相声大师",墨汁晕开像滴巨大的眼泪。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87

猜你喜欢

马如侃

马如侃

生活习惯就好向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