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日军为什么使用添油战术而不是集中力量侵略中国? 如果战争一开始日军全

猫头鹰说历史 2025-08-21 19:59:19

抗日战争中,日军为什么使用添油战术而不是集中力量侵略中国? 如果战争一开始日军全国动员集中全力,动员60个师团(超过120万兵力),两路由平汉,津浦两路南下占领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重要交通枢纽,一路出西北占领兰州切断中苏交通,然后和其他两路会攻陕西占领西安威胁成都。同时利用海路运输便利向长江,珠江进攻与南下部队使中国西南部队不能调到长江流域 所谓“添油战术”,并不是日军有意为之,而是多重客观条件把全面侵华战争切割成一次又一次“阶段性有限攻势”,看上去就像把兵力一点点“添”进战场。 1. 兵力天花板:1937年对华开战时,日本陆军仅有17个常设师团约45万人,加上8万关东军。若一口投入全部兵力,苏联远东军即刻南下,日本本土、朝鲜、台湾、朝鲜海峡守备将真空。于是只能逐次增兵——先3个师团打华北,再5个师团攻淞沪,1938年再调10个师团打武汉,像挤牙膏一样“添油”。 2. 后勤瓶颈:1937-38年,日本国内钢产量不足700万吨,铁路机车、卡车、舰船都要兼顾对美禁运压力。一条长江把华中、华南切成两半,日军只能依托长江水运与沪宁铁路补给,前线部队一旦超过10个师团,弹药、口粮即告紧张,攻势自然打一段停一段。 3. 战略误判:参谋本部起初认为“蒋介石三个月必降”,每占一地便抽调兵力转用,结果占领区越扩越大,守备兵力越分越薄。1939年武汉会战后,日军战线从山海关拉到广州,纵深2000公里,兵力密度降到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只能继续“添油”维持占领。 4. 国际牵制:1938年张鼓峰、1939年诺门罕两次对苏冲突,迫使关东军始终保持20-30万兵力,无法全力入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需分兵守备南方资源区,对华战场始终处于“次优先级”。 因此,不是日军不想“一拳打死”,而是国力、资源、战略环境把它逼成了“添油”。

1 阅读:1657

猜你喜欢

猫头鹰说历史

猫头鹰说历史

每天给大家分享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