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其实很懂什么叫“见人下菜”,为了区别我们跟西方,他们搞了个“双轨制”,什么叫双轨呢?简单说,就是针对不同国家,摆出两副面孔。 一边是实权在握的政府部门,这套班子主要迎接东方大国,谈的全是实打实的事,另一边是几乎没啥权力的“国民议会”,专职对付欧美国家。 就说对接东方大国的“实权班组”有多实在吧,卢旺达的基础设施部、财政部、贸易部,个个都是能拍板的主儿。 中国援建的基加利国际机场新航站楼,从签约到竣工只用了3年,比原计划提前8个月,航站楼里的中文标识比英文还显眼,连地勤都能说几句“你好”“谢谢”。 这背后是两国部门直接对接的效率——卢旺达基础设施部长亲自盯着施工进度,每周跟中国工程师开视频会,有问题当场拍板。 不像跟欧美合作时,得先报给国民议会“走程序”,等上仨月还没动静。 2024年中卢贸易额飙到18亿美元,比2018年翻了两番,卢旺达从中国进口的工程机械占了全国市场的63%,小到锄头大到压路机,几乎都印着“中国制造”。 这些生意全是实权部门一笔笔谈出来的,没给国民议会留半点插手的空当。 更绝的是农业合作。中国农业专家在卢旺达建了27个示范农场,教当地人种杂交水稻,单产从原来的每公顷2吨提到6吨,现在卢旺达的大米自给率从30%涨到78%,再也不用高价从印度进口。 这事从头到尾都是卢旺达农业部跟中国农业农村部直接对接,连签约仪式都是在稻田边办的,国民议会的人连邀请函都没收到。 这么一来,更能看出来应付欧美的“国民议会”有多像个摆设了。这个议会里的议员们,开会最爱聊的是“性别平等比例”“媒体自由指数”,可真要涉及修路、建厂的预算,就得乖乖报给总统府审批。 欧美每年给卢旺达的援助约4.2亿美元,看着不少,却得跟国民议会签一堆“附加条款”——比如“每花1美元就得提交3份报告”“项目要由欧美机构评估”。 结果呢?欧美资助的“农村饮水工程”搞了5年,只修了12个水窖,还不如中国援建的一个小型水库解决的人多。 卢旺达国民议会的议员们也懂,对着欧美代表就猛夸“你们的援助很重要”,转头就把项目进度报告压在抽屉里,反正最后拍板的还是总统府那帮跟东方大国打交道的人。 这种区别对待,根源是两边给的“好处”不一样。东方大国跟卢旺达谈合作,从来不提额外条件,签了合同就干活,结款用本币结算,不用看美元脸色。 而中国在卢旺达的投资项目,创造了3.2万个直接岗位,基加利至尼亚比的公路修通后,两地物流成本降了40%,当地的咖啡能提前3天运到港口,出口价涨了17%。 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比欧美议员嘴里的“价值观”值钱多了。 反观欧美,给点援助就想插手卢旺达的内政,2023年欧盟以“人权记录”为由冻结了1.2亿美元援助。 结果卢旺达反手就跟中国签了个5亿美元的矿业合作协议,把欧盟晾得直跳脚——反正能带来真发展的人就在眼前,谁还在乎那些虚头巴脑的指责。 卢旺达的账本算得比谁都清。2024年卢旺达GDP增长7.3%,其中基建和制造业贡献了42%,这两块几乎都是东方大国合作项目撑起来的。 中国援建的穆桑泽水泥厂,让卢旺达水泥自给率从20%提到90%,每吨价格降了30%,盖房子的成本低了,老百姓才能住上砖房。 而欧美援助多集中在“民生项目”,比如给学校捐电脑,可这些电脑没网没维修,用两年就成了摆设。 说到底,卢旺达这套“双轨制”,不过是小国在大国博弈里练出的生存智慧。谁能带来实打实的发展,就给谁掏心窝子合作;谁总拿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当条件,就给个面子应付着。
态度180°大反转,印度为何突然急了,非要跟中国敲定永久边界?只因害怕一件事成真
【9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