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都不要了!”近日,山西太原,一女子陪同妹妹到医院做CT检查,做完CT检查,因为需要袋子来装片子,用旁边扫码免费领取袋子的机器,领取了一张,可万万没想到,女子回家查账时发现自己购买了一份保险,这是在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的,且这份保险只是首月优惠!于是立刻找客服,客服却极力劝说不要退保,最后还是女子连续两次坚决要求才成功! “你们就是欺负我们老百姓不懂。”赵女士(化名)对着电话那边的客服生气地说道。赵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只是扫码领取一个免费的装片袋,竟然莫名其妙地购买了一份保险。这份意外收获不仅让她损失了29.5元,更让她感到被欺骗的愤怒。 事情发生在赵女士陪同家属去医院领完片子结果的时候,一台醒目的自助设备上贴着扫码免费领取CT袋的提示。匆忙离开的赵女士未及细看便直接扫码操作,事后才发现页面跳转后竟是一份保险购买协议。"当时页面只显示如何领取袋子,根本没提到保险的事。"赵女士事后向记者解释。 直到回家查看支付宝账单,她才发现了这笔来自众安保险的扣款。更让她恼火的是,当她致电客服要求退保时,对方不仅没有立即办理,反而极力劝说她保留这份保险:“首月只要29.5元很划算的,后续的保障是很全面。”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怎么能变成保险公司的推销场所?”赵女士的质疑引发众多网友共鸣。事实上,这种扫码陷阱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套路:首先用免费吸引用户,然后将投保流程隐藏在领取流程中,最后通过自动续费实现长期获利。 “我们只是提供设备,具体运营是第三方公司负责。”医院方面的回应并不能让人信服。作为公共服务场所,医院有责任对进驻的商业行为进行审核和监督。在医院这样本该维护患者权益的场所,出现此类诱导性营销手段,不仅让就诊者蒙受损失,更会逐渐侵蚀医患之间的互信基础。 虽然赵女士最终讨回了那笔29.5元的扣款,但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维权经历,折射出当下消费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权益保障缺失问题。在数字经济时代,各种新型消费陷阱层出不穷,而普通消费者的防范意识和维权能力却远远跟不上。 从共享充电宝的扫码变贷款,到超市门口的抽奖实为推销,再到医院的领袋变投保,这些套路都在利用人们的信息不对称和怕麻烦心理。如何保护自己?首先要养成仔细阅读页面的习惯,不要被免费二字蒙蔽双眼。 其次要定期检查自动扣费项目,及时关闭不必要的订阅。最重要的是,遇到侵权行为要敢于维权,不要因为金额小就选择忍气吞声。毕竟,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需要商家和消费者共同维护。 信息来源: 逐浪新闻|《女子在医院扫码免费领ct袋却变买保险》 正在新闻|《一女子扫码免费领袋却变成买保险,医院回应:保险广告会植入里面 8月13日,山西太原。市民赵女士向《正在新闻》报料称,她陪同妹妹在医院做完CT后,因需要袋子装片子,便在医院内看到一台标有“扫码关注免费领CT袋”的机器,未加多想便进行了扫码操作》 文|何夕 编辑|史叔
“太坏了!”北京,一女子因病住院,医院指派一名男护工照料,岂料,女子躺床上治疗时
【6评论】【13点赞】
田多多
是太原哪个医院,造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