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印度独立日,莫迪在新德里放了话:美国关税再压,印度也不能让农民、渔民吃亏,该护的利益绝不让步。 红堡的砖石在八月的阳光下泛着热光,莫迪站在这座象征独立的建筑前,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新德里的大街小巷。 "我就是一堵墙,谁也别想动咱农民,牧民和渔民的饭碗!"他的话像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在数亿靠土地和水域谋生的印度人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印度的农田里,稻米和小麦在季风里摇晃,这些作物养活了这个国家14亿人口中的相当一部分。 这里的农民大多是小农户,一家人守着几亩地,从播种到收割,双手沾满泥土的气息。 他们不知道华盛顿的谈判桌上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如果美国的玉米,大豆涌进来,自家地里的收成可能就卖不上价了。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稻米、小麦生产国,可这些优势在低廉的进口农产品面前,说不定会变成负担。 印度教视牛为神圣,用动物源性饲料喂养的奶牛产的奶,在很多印度人看来是不能碰的。 美国乳制品企业想把产品卖到印度,就得跨过这道宗教和文化的坎。 但对印度的奶农来说,这不是简单的贸易问题,而是饭碗能不能保住的大事。 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挤奶,骑着自行车把鲜奶送到合作社,这些收入要供孩子上学,要给老人看病。 一旦美国乳制品大量进入,本地奶价可能暴跌,整个产业链都会跟着发抖。 渔民们的船停在孟买的港口,渔网晒在甲板上。 他们靠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资源为生,每天出海的收获不仅是一家人的口粮,也是当地市场鲜活的供给。 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关税的消息传来时,他们正忙着修补渔网,讨论着下一次涨潮的时间。 他们不懂什么叫"贸易逆差",只知道如果自己的海产品卖不到美国,或者要交更高的税,可能就没钱换更好的渔船和渔网了。 美国那边的想法很直接,他们觉得印度买了太多俄罗斯的石油,得用关税敲打一下。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背后还有更大的算盘,打开印度的农业市场。 美国的玉米,大豆产量高,价格有优势,要是能大量进入印度,既能赚大钱,又能控制一部分粮食供应链。 五轮贸易谈判就像拉锯战,一边是美国步步紧逼,要求开放农产品和乳制品市场,一边是印度寸步不让,反复强调这些行业关系到数亿人的生计。 谈崩的那天,印度外交部的发言人语气沉重,说美国的决定"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 可话虽如此,50%的关税还是要从8月28日开始生效,这意味着印度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宝石珠宝,还有一些农产品,成本一下子高了不少。 莫迪在农业部门的会议上没提关税的事,只说"农民的福祉是头等大事"。 他知道,这话不只是说给农民听的,也是说给华盛顿听的。 后来在独立日演讲里,他说得更明白:"农民利益比贸易协议金贵,代价再大也得扛住!" 印度的农民太重要了,他们不只是生产者,还是庞大的票仓,谁要是让他们没饭吃,选票上就别想得到支持。 面对关税压力,印度也在想办法。 央行悄悄抛售美元,让卢比汇率别跌太狠,那些依赖美国市场的出口企业,比如纺织厂和宝石加工厂,开始琢磨着开拓欧洲和东南亚的新市场。 更要紧的是,政府喊出了"自力更生"的口号,说年底要自己生产芯片,军火也用国产的,连化肥都要摆脱进口依赖。 这些事听着远,但和农民的关系其实很近,化肥不进口了,价格可能更稳定,本土产业起来了,就能吸收更多农村劳动力。 不过眼下的日子还是有点难。 信实工业的股价跌了1.7%,这家公司处理了不少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纺织业的订单少了些,工厂里的机器转得慢了。 宝石珠宝出口商们聚在一起叹气,美国市场占了他们三成的生意,现在关税涨了,货还怎么卖? 好在金融市场还算淡定,基准股指就跌了一点点,卢比也基本稳住了,分析师说大家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心里有了准备。 莫迪政府也没闲着,说要给100个农业产区额外支持,帮他们改进技术,打通销路,还打算改革商品服务税,给中小微企业降点税,这些企业里有不少是给农产品做加工的。 他们想靠这些办法,在关税的狂风里搭个挡风墙,让农民和渔民们能喘口气。 印度的农渔业就像一艘在风浪里摇晃的船,一边是美国关税的巨浪,一边是国内数亿人的生计。 莫迪站在船头,喊着不后退的口号,可船要往哪开,能不能稳住,谁也说不准。 渔民们照样每天出海,农民们照样伺候庄稼,他们不懂什么贸易战,只知道日子要过下去,地里的收成、海里的鱼,就是他们的希望。 这场贸易冲突里,最牵动人心的,其实就是这些普通人的饭碗,是他们沾满泥土和海水的双手,能不能继续握住明天的生活。 信息来源:光明网、新浪财经
绝对不能再惯着印度了! 莫迪月底要来访问,明显是穷途末路了,想让中国拉一把。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