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唯一集齐国家六大最高荣誉的民族脊梁,创建中国核试

帝王心术 2025-08-14 02:33:09

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唯一集齐国家六大最高荣誉的民族脊梁,创建中国核试验体系,主持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等30多次核试验! 他就是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算出大国核盾牌,让中国核威慑力震撼世界的“中国核司令”——程开甲! 1950年,刚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的程开甲,在导师马克斯·玻恩的实验室里放下了那封深情的挽留信,默默打包好所有研究资料。窗外是伦敦的繁华盛景,他心里翻腾的,却是故国江南尚未散尽的烽烟。 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海外游子尝尽冷眼,连港口检疫人员都能轻蔑地甩来一句:“东亚病夫也配学物理?” 没有片刻犹豫,他抛下唾手可得的学术坦途,攥紧那张驶向一穷二白祖国的船票,踏上了归程。 回国十年后,南京大学的讲台上,那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身影突然消失了。1960年夏天,一纸来自钱三强的绝密调令,让“程开甲”这个名字在学术界悄然蒸发。 与此同时,罗布泊漫天风沙中,多了一个戴着厚重护目镜、手里紧攥着计算尺的坚毅身影。没有现成的理论数据?他和团队愣是用噼啪作响的算盘,夜以继日打了两个多月,硬是敲定了原子弹内爆最关键的参数。 就在那一年,最后一批苏联专家撤走,丢下一句刺耳的断言:“中国人二十年也搞不出核弹!” 程开甲二话不说,把这句话工工整整抄下来,钉在了试验场指挥帐篷最显眼的位置。 这数据之全、之准,震惊世界,要知道,美国首次核试验仅拿到零星数据,法国首次更是颗粒无收。当戈壁滩被巨大的欢呼声淹没,程开甲却一头扎进尚有余温的爆心。 他顾不上灼热,蹲在沙地里急切地翻找着烧焦变形的试验部件,嘴里念叨:“快!赶紧把‘心脏’找出来,看看里面到底啥情况!” 这声震惊寰宇的“东方巨响”,仅仅是个序章。此后的二十多年,他像一颗钢钉,牢牢铆在死亡之海:氢弹首次空投试验,是他临机修改飞机航向,保住了飞行员的生命;开创地下核试验,又是他提出精妙的“自封”式回填方案,将致命的放射性牢牢锁死在地下。 整整三十多次核试验,这位“核司令”回回都往最危险的爆心冲!辐射警报刺耳,同事死死拽住他:“老程!剂量超标了!不能进!”他却一把甩开,头也不回地钻进温度高达60℃的坑道:“不亲眼看看‘病灶’,怎么对症下药?” “核司令”的赫赫威名之下,藏着一项更了不起的功勋:在隐姓埋名的岁月里,他亲手为中国核事业锻造出一支顶尖的“人才方阵”:带出了10位院士、40多位技术将军。 程开甲拍着这些年轻人的肩膀,话语掷地有声:“放手干!天塌下来,有我顶着!” 正是这些他亲手带出来的骨干,日后撑起了中国核事业的钢铁脊梁。 2017年,99岁高龄的程开甲坐在轮椅上,庄重接过了金光熠熠的“八一勋章”。此时,他的胸前早已挂满了共和国最璀璨的六枚至高荣誉勋章: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改革先锋”称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媒体誉他为“六星战神”,老人却只是轻轻抚摸着勋章,缓缓摇头:“我啊,就是个代表。这些功劳,是属于戈壁滩上那千千万万连名字都不能说的英雄们的。” 2018年深秋,101岁的老人安详辞世。他书桌前的黑板上,粉笔写下的复杂公式尚未擦去,旁边静静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浓茶。 晚年忆及归国选择,老人常笑着说:“那会儿有人说我傻,放着国外的‘阳关道’不走。可你看啊,只有把自个儿这颗心,真真正正焐热了,种在祖国的泥土里,才能盼来属于亿万人的春天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1日专题报道《一生为国铸核盾》

0 阅读:9

猜你喜欢

帝王心术

帝王心术

古代皇帝的权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