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16岁的女护士,双眼被美军炮弹炸瞎,当场昏死,醒来后,她听到美军叽

勇敢小妹 2025-08-13 09:37:39

抗美援朝中,16 岁的女护士,双眼被美军炮弹炸瞎,当场昏死,醒来后,她听到美军叽里呱啦地对话声,她大气不敢出,死死屏住呼吸,装成尸体,谁能想到,这个瘦弱的姑娘,即将创造战争奇迹?​ 这姑娘叫孙玉珍,四川万县人,去年刚初中毕业就跟着志愿军医疗队过了鸭绿江。​ 孙玉珍打小就犟。 老家镇上的军医是她叔,她总跟着叔去卫生所帮忙,包扎伤口、煮药,看叔给伤员处理枪伤,血糊糊的场面,同龄姑娘早吓跑了,她却瞪着眼问:“叔,这子弹得往哪边拔才不疼?”15岁那年,镇上征兵,她瞒着爹娘报了名,临走前塞给妹妹一张纸条:“姐去保家卫国,等我回来教你扎针。” 医疗队的老护士都喜欢她,说这丫头“手快心细”。 上甘岭的坑道里,她总能最快摸到伤员的位置,绷带不够就撕自己的衬衣,药水没了就用盐水洗伤口,夜里抱着药箱打盹,听到呻吟声立马惊醒。谁都忘了她才16岁,只当她是能扛事的“小孙姐”。 这次被炸,是为了抢伤员。 美军的炮弹像疯了似的砸过来,临时救护所的帐篷塌了一半,一个年轻战士被压在木柱下,腿上的血汩汩流。孙玉珍扑过去想掀木柱,刚抓住边缘,就听“轰”的一声——她只觉得眼前一白,耳朵里像塞了棉花,接着是钻心的疼,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醒来时,天已经黑了。 眼皮重得像粘了胶,摸一把,全是血痂,眼里只有一片漆黑。她慌了一下,随即想起叔说的“战场上不能慌”,咬着牙屏住气。美军的皮靴声踩在碎石上,“咔嚓咔嚓”响,还有人用生硬的中文喊:“没死的出来!” 她蜷在断木堆里,浑身抖得像筛糠,却死死咬住嘴唇不吭声。 有个美军的靴子踢了踢她的腿,她心提到嗓子眼,硬是没动。直到皮靴声渐渐远了,她才敢大口喘气,眼泪混着血往下淌——不是怕的,是恨,恨这炮弹毁了她的眼,恨自己连看一眼战友都做不到了。 “有人吗……” 一个微弱的呻吟声从左边传来,气若游丝。孙玉珍僵了一下,循着声音摸过去,手指碰到一片温热的液体,是血。她赶紧摸到对方的胸口,还有起伏,心定了些:“别说话,我是护士。” 她凭着记忆摸自己的药箱,万幸,背带没断,药瓶碎了大半,只剩几卷绷带和一小瓶碘酒。 “你伤在哪?”她轻声问。 “腿……炸烂了……” 孙玉珍俯下身,用手指一点点探,摸到腿骨的断口,还有碎布嵌在肉里。她咬着牙,先把断骨轻轻归位,再用绷带一圈圈缠紧,动作比平时慢了三倍,额头上的汗滴在伤员脸上。 “疼就喊出来。”她说。 伤员没喊,只喘着气问:“护士同志,你……你的眼?” 孙玉珍手顿了顿,笑了笑:“没事,暂时看不见,等仗打赢了,就好了。” 这一夜,她没停。 靠着耳朵听,手指摸,她在废墟里摸到了7个活着的伤员。有炸伤胳膊的,有被弹片划伤肚子的,她都一一处理。摸到第三个时,手指被碎弹片划破,血滴在绷带上,她舔了舔伤口,继续缠。 天快亮时,远处传来志愿军的冲锋号。 是增援的部队到了。孙玉珍听到熟悉的乡音,突然瘫坐在地上,笑着笑着就哭了,眼泪把脸上的血污冲开两道印子。一个战士发现了她,惊呼:“是小孙护士!” 后来,战友们说,那夜的孙玉珍,像个“盲眼的灯塔”。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废墟里,她的声音、她的动作,让绝望的伤员看到了活的希望。7个伤员,全被她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孙玉珍被送回后方医院时,医生摇着头说:“眼球伤得太狠,怕是再也看不见了。” 她没哭,只是摸了摸床头的药箱:“看不见怕啥,我还有手,还能给战友包扎。” 半年后,她出现在后方的伤员休养所。 有人教她摸盲文,她却更爱摸绷带——指尖的触感能告诉她缠得紧不紧。休养所的伤员都知道,有个瞎眼的小护士,扎针比谁都准,讲故事比谁都暖,说的最多的是:“等你们好了,咱们一起回四川,看油菜花。” 1953年停战那天,孙玉珍正在给一个截肢的战士读家信。 战士突然喊:“小孙姐,你听!”外面传来震天的欢呼,她笑着侧过头,仿佛能透过黑暗,看到鸭绿江对岸的家乡,看到妹妹在油菜花地里朝她挥手。 有人说,她的奇迹是“运气”。 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在双目失明的黑暗里,在美军的枪口下,能撑着救人的,从来不是运气。是16岁的骨头里那股“不服输”,是“保家卫国”四个字刻进骨子里的重量,是哪怕看不见光,也要成为别人的光的勇气。 战争带走了她的眼睛,却带不走她心里的亮。 就像那些在坑道里、在废墟中挣扎的生命,伤口会结痂,疼痛会消退,但那份在绝境里不肯低头的韧劲,永远活着。 信息来源:《志愿军英雄传》《抗美援朝战地回忆录》

0 阅读:4
勇敢小妹

勇敢小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