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28年,播州土司杨应龙面对明军强大火炮围攻,竟发明邪门又搞笑的“阴门阵”法:

海冬谈文 2025-08-11 21:17:05

万历28年,播州土司杨应龙面对明军强大火炮围攻,竟发明邪门又搞笑的“阴门阵”法:令数百名妇女脱衣立于高处,手持簸箕向明军方向扇动。离奇的是,明军的火炮果真屡射不中,或哑火炸膛。明军主将李化龙在《平播全书》中记载:“贼凡遇我兵放铳,即令妇人脱去中衣,向我兵以箕扇之,炮不得中。” 这一看似荒诞的战法,竟在明末清初的战场上反复重演,成为一场裹挟着巫术思维与性别暴力的血色循环。 阴门阵的核心逻辑源于远古巫术对“阴阳相克”的扭曲演绎。古人将火炮视为“至阳至刚”之物,而女性下体、经血乃至溺器则被归为“至阴至秽”,认为“阴能克阳”。这一观念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对血液灵力的崇拜——女性因经血与生育被赋予神力。但随着父权社会的形成,经血逐渐被污名化为“不洁”与“危险”,需以禁忌隔离。当这种观念被嫁接到战争中,女性的身体便沦为“破阳”的工具。杨应龙并非孤例,其法很快被各路武装效仿,且手段愈发残酷。崇祯九年(1636年),张献忠围攻滁州时,竟将掳掠的妇女奸杀后斩首剖腹,尸体倒埋于土中,仅露出下体朝向城墙。据《明季北略》记载,守军目睹“环向堞数百躯,城上壮士回首不忍视”,而火炮竟真的“皆裂,或暗不鸣”。 面对阴门阵的“威力”,明军也发展出一套荒诞的“反制术”。李化龙在播州以泼洒黑狗血破解;开封守将陈永福则用“阳门阵”回击李自成——令僧人裸身立于城头,以“阳具对阴门”。更离奇的是滁州守将李觉斯的方法:他急取数百只民间粪桶(“圊牏”)悬于城墙,以秽制秽,竟使火炮复鸣。这种“阴阳斗法”的闹剧,实则是用新的暴力掩盖旧的暴行。被驱至阵前的女性,无论生死,皆成消耗品。张献忠倒埋的妇女中有孕妇被剖腹;李自成攻城所用裸女多为掳掠的民妇;而所谓“阳门阵”中的僧人,至少尚能存活,女性却多遭虐杀。当女性的身体被简化为“阴秽符号”,个体生命便彻底湮灭于巫术叙事的血腥循环中。 可悲的是,这种迷信并未随明朝灭亡而终结。清乾隆年间,白莲教首领王伦以女弟子列“阴门阵”对抗清军,清将叶信竟令妓女裸身立于城头,辅以狗血洒墙,宣称此法助其炮击命中。至1841年鸦片战争,名将杨芳亲见英舰炮术精良,竟断定“必有邪教善术者作祟”,下令广收妇女马桶置于木筏,“以桶口向敌”冲击英舰。结果英军炮弹如雨倾泻,清军惨败,时人讥讽:“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长播粤城中。” 从裸体到马桶,“以阴制炮”的逻辑一脉相承,实则是面对技术代差时,以巫术自我麻痹的绝望挣扎。 直至20世纪初,阴门阵的幽灵仍在游荡。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回忆,保姆阿长深信太平军会让妇女“脱下裤子一排排站上城墙”,使清军大炮失灵;义和团更诬指洋人教堂“悬挂人皮、涂抹经血”导致其法术失效,进而屠杀外出妇女。当翰林学士徐桐向慈禧进言“以阴门阵破洋枪炮”时,这套始于杨应龙的巫术,已在三百年间完成了一场从野蛮战术到全民性集体无意识的堕落沉沦。 阴门阵的延续,表面是巫术思维对军事技术的可悲误读,深层却是父权制度下对女性身体的系统性物化。从神圣的“血育生命”到污名的“破法秽物”,女性地位在观念演变中不断坠落,最终沦为战场上的“人形厌胜器”。当杨应龙挥动簸箕的妇女、张献忠倒埋的尸体、杨芳木筏上的马桶连成一条暗线,映照出的不仅是愚昧,更是一个文明在暴力与性别压迫中挣扎的漫长伤痕。阴门阵 杨应龙

0 阅读: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