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在北美上映,引发西方世界强烈震撼。西方只知希特勒屠杀犹太人,却不知日本人屠杀中国人残忍千倍万倍。 《南京照相馆》在北美上映那几天,影院里常常能看到西方观众散场时眼眶通红、沉默不语的场景。有美国观众在社交媒体上说:“看完电影才发现,原来我们对亚洲的历史无知到了这种地步。”这话戳中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西方世界对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倒背如流,可对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暴行,却大多停留在教科书里几句轻飘飘的“南京事件”。 这种认知断层有多荒谬?犹太人大屠杀被拍成了《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等几十部经典电影,光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纪录片就有上百部。可直到《南京照相馆》上映前,西方主流媒体几乎从未完整呈现过南京大屠杀的全貌。就像有个美国教授看完电影后感慨:“我们总说要警惕历史重演,可连历史本身都没搞清楚,谈何警惕?”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日本对这段历史的否认比德国对纳粹罪行的反思要顽固得多。德国总理勃兰特曾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道歉,法律明文禁止否认大屠杀。 可日本呢?前首相安倍晋三公开参拜靖国神社,教科书里把“侵略”改成“进入”,右翼政客甚至宣称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故事”。这种颠倒黑白的操作,在西方舆论场却鲜少引发大规模声讨。 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刺痛人:日军为了掩盖罪行,强迫中国百姓冲洗伪造的“亲善照片”,把杀人现场PS成“中日友好”的假象。这和日本右翼篡改历史的手段如出一辙——他们销毁档案、威胁幸存者,甚至用金钱收买学者替军国主义招魂。可即便如此,西方主流媒体对日本否认历史的报道,远不如对德国反思历史的报道频繁。 《南京照相馆》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撕开了这种虚伪。当西方观众看到影片里孕妇被刺刀剖开肚子、孩童被扔进火坑的画面时,那种生理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冲击,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有个加拿大观众在观影后愤怒地说:“如果这些事发生在欧洲,早就被拍成十部《拯救大兵瑞恩》了!” 这种双重标准的根源,藏在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深处。在他们的历史叙事里,欧洲的苦难是“文明的创伤”,亚洲的血泪却成了“遥远的传说”。就像有学者指出的,西方媒体更愿意报道“白人拯救黄种人”的故事,却对黄种人自救的历史视而不见。《南京照相馆》打破了这种叙事霸权,让西方观众直面一个事实:南京大屠杀不是“东方的家务事”,而是全人类的文明浩劫。 电影最后有个彩蛋特别耐人寻味:当年被销毁的照片底片,在现代技术下逐渐显影,泛黄的影像里,南京城从战火废墟变成了繁华都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照,像是给那些试图抹去历史的人一记耳光——你可以烧毁底片,却烧不掉刻在民族记忆里的伤痕;你可以篡改教科书,却改不了刻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耻辱。 如今《南京照相馆》在北美引发的讨论,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越来越多的西方观众开始追问:为什么同样是反人类罪行,犹太人大屠杀被全世界铭记,南京大屠杀却被刻意淡化?这种追问本身,或许就是改变的开始。
日本为何要在南京大屠杀?日本人事后解释有多无耻?1937年,那会儿的中国,战火
【7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