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军中将邱清泉战死后,他的妻子叶蕤君来不及哀痛就慌不迭地带着孩子们南逃台湾,没想到在逃到福建时,次子邱国渭却做出了留在大陆的决定,要知道邱清泉在解放战争期间犯有累累罪行,难道他不担心受到父亲牵连吗?他的结局又如何呢? 1949年初,淮海战役那场大雪里,邱清泉兵败身死,他的人生剧本算是杀青了。邱清泉倒下了,他身后的家,却被时代的巨浪,一下子拍得七零八落。 他那位名叫叶蕤君的妻子,听到丈夫的死讯,连悲伤都来不及,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跑。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从徐州一路南下,目的地是台湾。可那个年代,想跑哪有那么容易?兵荒马乱的,她们一行人逃到福建,就被解放军给拦下了。 一个国民党高级将领的遗孀,带着一群孩子,落到了“敌人”手里,那不是待宰的羔羊吗?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有点出乎意料。解放军问明身份后,不仅没为难她们,反而相当优待,甚至给了路费,让她们去台湾。这操作,今天看来,都得感叹一句,咱们的队伍,格局就是大。 然而,就在叶蕤君准备带着孩子们继续南渡时,一个谁也想不到的意外发生了。她的次子,19岁的邱国渭,做出了一个让全家人都震惊的决定:他不走了,要留在大陆。 这就让人纳闷了。要知道,他爹是邱清泉啊!在当时的语境下,这可是“反动战犯”的代名词。你一个“战犯”的儿子,留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就不怕被秋后算账,受到父亲的牵连吗?这孩子是太天真,还是另有盘算? 其实,邱国渭的想法,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单纯。那年他19岁,正在上海顶尖的圣约翰大学外语系读书。对于一个知识青年来说,学业可能就是天大的事。他舍不得中断学业,总觉得读完书再说。或许在他眼里,政治的风暴,离他这个象牙塔里的学生还很遥远。他赌的是,新时代或许能容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就这样,在福建的一个渡口,一家人分道扬镳。母亲带着弟弟妹妹,前途未卜地去了海峡对岸;而邱国渭,则独自一人逆着人流,返回了上海。这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邱国渭的这场人生豪赌,结局到底如何? 1952年,他顺利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上海图书馆工作,负责西文书籍的采编。工作专业对口,生活平稳。他还娶了一位漂亮的妻子,据说还是袁世凯的后人。两个出自旧时代名门望族的年轻人,在新社会里组建了一个低调的小家庭,似乎要把父辈的恩怨,都关在门外。 那些年,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图书馆职员,每天整理着外文卡片,日子过得波澜不惊。他小心翼翼地收敛着自己所有的锋芒,只求做个不被注意的普通人。 可惜,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他想躲,但“邱清泉之子”这个标签,就像一道刻在脸上的烙印,终究还是没能让他偏安一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席卷全国的风暴来了。邱国渭的特殊身份,瞬间让他成了靶子。大字报、批斗会,一样没少。他一个文弱书生,哪见过这阵仗?只能默默忍受。但最狠的,还不是那些公开的批判。 据知情人回忆,当年追求他妻子的两个情敌,见他落难,竟趁机落井下石,把他拖到小黑屋里往死里打。那不是批斗,是纯粹的泄私愤。幸亏邱国渭年轻时身体底子好,硬是熬了过来。有时候,最伤人的不是主义和路线,而是人性里最阴暗的角落。 这还不算完。他的妻子在下放农村时,突发疾病,被当时的“赤脚医生”打了一针,结果一命呜呼。时代的悲剧,就这样浓缩成了一个家庭的厄运。邱国渭成了鳏夫,独自拉扯着三个年幼的女儿。那段日子有多苦,我们今天难以想象。一个背着“黑五类”身份的男人,在上海的弄堂里,既当爹又当妈,靠着图书馆那点微薄的工资,把三个女儿一点点养大。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风暴过去后,知识分子的价值再次被承认。邱国渭因为业务能力突出,被提拔为外文采编部的副主任,后来还当了政协委员。他的命运,似乎又回到了正轨。 时间来到上世纪80年代。邱国渭远在美国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与他取得了联系。他向组织提出了赴美探亲的申请,获得了批准。 接下来,邱国渭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蚂蚁搬家”。他连续三年申请探亲,每一年,都只带一个女儿同行。假期结束,他自己一个人回来,女儿则留在美国。他就用这种方式,在三年时间里,把三个女儿全都送到了大洋彼岸。 当第三个女儿也顺利安顿下来后,邱国渭自己,也留在了美国,再也没有回来。 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这个在大陆挣扎、沉浮了近四十年的国民党将领之子,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选择了彻底的“消失”。他去了美国后,生活得极为低调,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公开的信息。
宋美龄到死都不愿见宋庆龄,两人却立下相同遗嘱,内容令人心酸1981年5月中旬,
【1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