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说:“人到晚年,最难过的不是病痛,不是孤独,而是,明明为子女操了一辈子心,最后却落得个“多余”的下场。” 人人都会老,但在没有老之前,是体会不到老了之后的感觉。 辛苦了一辈子,风风雨雨,曾以为老了之后能如所愿,开开心心的安度晚年。 然而,现实却很扎心,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常常感受到不被重视,心理落差很大。 比如,家庭聚餐,在饭桌上发言无人回应,或被打断话题,感觉自己说的话没有人爱听,也没有人想听,至少其他人觉得没有那么重要,这种被边缘化的感觉加剧了老年人的孤独感。 再比如,退休后从社会角色中脱离,可能被视为“无用”。尤其是在子女成年之后不再需要父母帮忙时,会产生“帮不上忙”的焦虑。 在社交时被视为“老顽固”,会被劝说少说话,这种落差会产生自我价值的疑虑。 又比如,子女成人之后,由于工作忙碌,减少来探望的次数,或因物质需求联系父母,缺少情感维系……。 人一辈子不容易,老了更不容易。 人到晚年,最难过的不是病痛,不是孤独,而是,明明为子女操了一辈子心,最后却落得个“多余”的下场。 谁都不想做个多余的人,人到晚年,同样也是希望做个有价值的人。 就像那句名言所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当子女们意识到自己的疏忽时,可能已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首先,子女要懂得换位思考,即使再忙,也要抽空陪伴老人。 绝不是简单的一通电话,偶尔一次的家庭聚会,能够让老人感受到在家庭中的价值。 比如,每周抽一两天的时间陪老人聊聊天,说说话,吃吃饭,逛逛街,这些都是很不错的维系感情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抽时间听老人讲故事,尊重他们的意愿,理解他们的感受。 “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尊严,是每个人活在世上的立身之本。 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希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来对待。 同时,老年人也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在自己愿意的情况下,散散步、跳跳舞、唱唱歌、看看书。 这样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还能让自己在精神方面更加独立,减少对子女的依赖。 只要彼此都有爱,爱是那份最温暖的陪伴与理解,它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这样的晚年生活才充满阳光。
天呐,光看文字都感觉好难过好窒息🥺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