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胡适有个习惯,爱凑个热闹。这一年,有场酒会,他去了。谁也没料到,这场酒会,竟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2月24日傍晚,台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蔡元培纪念馆灯火通明。72岁的胡适穿着藏青色长衫,胸口别着那枚褪色的北大校徽,步履稳健地走进酒会现场。 这场欢迎新院士的聚会,原本是学术圈再普通不过的社交活动,却因一场意外争论,成了这位新文化运动领袖生命的终点站。 那天下午五点多,酒会刚开始时气氛轻松愉快。胡适作为院长致辞,还特意点名邀请了几位海外归来的院士发言。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刘大中等人依次讲话,现场掌声不断。 可谁也想不到,考古学家李济的发言会像一块石头,突然砸进平静的湖面。李济谈起一年前胡适那场引发争议的演讲《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悲观。 胡适原本笑眯眯地听着,可当李济说到“科学在中国始终是舶来品”时,他的脸色渐渐变了。 这位平时总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学者,突然提高了嗓门:“我被骂了四十年,从来没生过气!”他激动地举出学生饶毓泰和吴健雄的例子,想证明中国人也能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就。 说着还掏出一张1934年的老照片,照片里饶毓泰正用竹筒自制实验器材。 这个细节让在场不少人动容,可李济接下来的话更尖锐:“他们的成就是在国外取得的,用的都是西方的设备和理论体系。” 会场一下子安静下来,胡适站在台上,右手紧紧抓着讲台边缘,指节都发白了。他想起1948年离开北平时,吴健雄那封信里描述的美国实验室,又想起自己年轻时写《文学改良刍议》的豪情壮志。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他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的文学,可科学精神的生根发芽,似乎还是遥不可及。 就在这时,胡适突然晃了一下。他感到一阵剧痛从胸口蔓延开来,这才想起出门前忘记吃心脏病的药。 工作人员慌忙冲上来时,他已经仰面倒下,后脑重重磕在桌沿上。那张泛黄的老照片从手中飘落,像一片枯叶。 医护人员拼命抢救,可一切都来不及了。当晚七点十分,医生宣布胡适因心肌梗塞去世。 李济颤抖着捡起地上摔碎的眼镜,镜片裂痕正好划过镜框,就像一道分界线,隔开了胡适生前身后的两个时代。 三天后的追悼会上,李济捧着遗像一言不发。他西装口袋里揣着一封没送出的信,信里写着对那场争论的歉意。 而胡适的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一本1959年的日记,上面记着一个梦,饶毓泰和吴健雄回国了,实验室里堆满中文书籍。 胡适的突然离世,在台湾学界引起巨大震动。有人说他是被李济的话气死的,也有人说他早就心脏病严重,那天的争论只是导火索。 其实翻阅史料就能发现,从1961年2月起,胡适就多次因心脏病住院。医生早就警告他不能激动,可这位学者一辈子都在为理想争辩,怎么可能在关键时刻沉默? 回看胡适最后的日子,会发现许多意味深长的细节。去世前一年立遗嘱时,他把藏书分别留给北大和台大,手稿捐赠给台湾大学。 这个安排透着无奈,也藏着期待,他始终希望两岸学术能重新连接。 去世前几个月,他在病床上还对护士开玩笑,说男人要对太太三从四德,把医护人员逗得直笑。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保持着那份幽默与从容。 那场致命酒会过去六十多年了,但胡适留下的问题依然值得思考。科学精神如何在中国扎根?传统文化怎样与现代文明融合?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胡适用他的一生给出了某种尝试,既不全盘否定传统,也不盲目排斥西方,而是在碰撞中寻找新路。 他倒下的那一刻,手里攥着的不仅是那张老照片,更是一代知识分子未完成的梦想。 官方信源: 环球网《知情人揭密胡适猝死的直接原因》 北京大学新闻网《胡适病逝前后》
71年,宋美龄前往美国参加宋子文葬礼,半路收到蒋介石密电:速回71年7月5日清
【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