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有人通知黄令仪:立即终止芯片和集成电路项目,她冲进办公室喊破嗓子:

小怪兽说热点 2025-08-09 22:16:02

1984 年,有人通知黄令仪:立即终止芯片和集成电路项目,她冲进办公室喊破嗓子:“绝不能停!否则我们会被卡死!” 上级却冷冷一句:“没钱。” 黄令仪当场蹲地痛哭,谁能想到,日后她却成了让美国忌惮的关键人物! 2010 年的国防科技展上,龙芯三号芯片被嵌在国产雷达系统里,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让美国武官皱紧了眉。黄令仪站在展台后,手指抚过芯片边缘的刻痕 。 那是 2002 年 “龙芯一号” 试产时,她用指甲抠掉的瑕疵,如今成了她掌心的老茧。 中科院计算所的旧仓库里,1995 年的月光斜斜切进来,照亮黄令仪和团队搭的 “土实验室”。 示波器是修了三次的旧货,晶圆用的是工厂淘汰的边角料,年轻工程师蹲在地上,用算盘核对电路参数。 “美国的奔腾已经卖到全世界,咱的图纸还在抽屉里烂着。” 她给团队煮的面条里,飘着唯一的鸡蛋。 1986 年的北京展览馆,黄令仪攥着集成电路样本在国际展柜前徘徊。外国展商笑着说 “中国造不出 1 微米芯片”,她把样本塞进包里,包带勒得肩膀发红。 回所里的公交车上,她摸出皱巴巴的烟盒,上面记着从国外手册抄的参数,字迹被汗水洇成了蓝雾。 2001 年的春节,黄令仪在中科院院长办公室外等了三天。大年初二的雪落在她的棉鞋上,融化成水顺着鞋帮流进袜子。“800 万,就 800 万,我保证做出中国人的 CPU。” 她推开门时,头发上的雪簌簌往下掉,院长看着她冻紫的手,在申请报告上签了字。 龙芯团队的第一台服务器,是用废旧零件攒的。2002 年测试那天,实验室的空调坏了,黄令仪盯着屏幕上的启动界面,汗珠子滴在键盘上。 当 “龙芯一号” 成功运行 Linux 系统时,她突然想起 1984 年蹲在办公室的自己,那时的哭声里,藏着今天的欢呼。 美国商务部 2006 年的技术封锁清单上,“龙芯” 被标为 “重点关注对象”。黄令仪在新闻里看到这则消息,正给新入职的工程师讲电路设计。 “他们越怕,咱越要做。” 她指着黑板上的版图,“1970 年我们能造卫星,今天就不能造芯片?” 窗外的玉兰花,开得和她刚回国那年一样旺。 2015 年的高校讲座上,有学生问 “当年没钱为啥不放弃”。黄令仪从包里掏出个铁皮盒,里面是 1984 年的项目终止通知,边角被摸得发毛。 “你看这纸上的折痕,每道都是我跟人求经费时攥的。” 她展开通知,背面是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芯片是国家的筋骨,断不得。” 如今的龙芯产业园里,年轻工程师常对着黄令仪的铜像发呆。铜像手里握着的芯片模型,和她 2002 年捧的那枚一模一样。 有次暴雨冲坏了铜像底座,维修时发现里面藏着张纸条,是她亲笔写的:“咱的芯片,要能扛住风雨。” 那些年的艰难,像芯片里的电路,藏在光鲜的成果之下。1998 年团队凑钱买的示波器,现在还摆在实验室。 2000 年熬夜画的版图手稿,被当作文物收在展柜里;黄令仪用了十五年的计算器,按键上的漆早就磨没了。 美国硅谷的同行 2018 年访华时,参观了龙芯生产线。黄令仪指着流水线上的芯片:“你们的 CPU 有专利壁垒,咱的有家国情怀。” 对方问她成功的秘诀,她笑了:“没啥,就是 1984 年没哭死过去,1985 年接着干,一直干到今天。” 夕阳落在龙芯实验室的窗台上,黄令仪的老花镜放在图纸上,镜片反射着芯片的微光。 参考来源:极目新闻——“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0 阅读: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