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行正圆寂前约两个月,即1987年5月,曾向有关部门发出一封亲笔信,信中直指弟子释永信“盗窃钱财、拉帮结伙、自诩方丈,野心太大,不具备接班资格”,并明确建议将其逐出少林寺。 释行正圆寂前约两个月,即1987年5月,曾向有关部门发出一封亲笔信,信中直指弟子释永信“盗窃钱财、拉帮结伙、自诩方丈,野心太大,不具备接班资格”,并明确建议将其逐出少林寺。 在探讨这封信之前,先来看看事件的背景。 释行正法师出生于1914年,河南登封人,俗姓李,六岁时便进入少林寺出家,拜德宝长老为师,法名行正。他一生与少林寺的兴衰紧密相连,早年经历过寺院的动荡时期。 1928年,军阀石友三焚烧少林寺,当时十四岁的释行正参与抢救文物,他与其他僧人一同从火海中转移古籍和法器,确保部分珍贵物品得以保存。这件事让他深刻认识到保护寺产的重要性。 此后,在1930年代河南大旱期间,释行正组织僧众外出贩卖煤炭,以换取粮食,维持寺内数十位僧人的基本生活,避免了饥荒带来的更大危机。这些经历让他成为寺内实际上的领导者。新中国成立后,释行正于1951年被推举为当家,负责寺务管理。 他在1982年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1986年10月,释行正正式被任命为少林寺第二十九代方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少林寺首位方丈,也结束了清代以来三百多年的方丈断代。 他任职期间,注重恢复禅宗传统和少林武术的传承,但晚年健康状况恶化,双目近盲,寺内事务渐由弟子协助处理。释行正原本指定释永海作为寺务接替者,因为其稳重可靠,然而释永信通过散布不利言论和拉拢年轻僧侣,逐步排挤释永海,使后者失去支持,最终将自己推向管理核心。 在释行正病重时,释永信曾强行索要寺院公章,并对外自称“二当家”,这些行为加剧了寺内矛盾。释行正视少林法脉为生命,一生守护寺院,却在晚年目睹弟子行为不当,这成为他最后的担忧。 这封信的发出,是释行正法师在圆寂前约两个月的举动。那是1987年5月,当时法师已双目几近失明,但仍坚持亲笔书写,向有关部门表达对弟子释永信的指控。 信中列出释永信的具体问题,包括盗窃寺院钱财,如私吞接待外宾的布施款项和用假账报销出差费用;拉帮结伙,在寺内形成小团体,影响僧众团结;自诩方丈,对外宣称自己是寺院领导,超越实际职位;野心太大,不具备接班资格。 法师在信中强调,这些行为严重违反寺规和佛教戒律,并明确建议将释永信逐出少林寺,以维护禅宗声誉。释行正的举动源于他对少林未来的责任感,他原本计划由释永海继承寺务,但释永信的排挤手段让局面复杂化。 法师先口述信件内容给信任的助手,然后亲自用放大镜检查每一行,确保指控基于事实,如释永信在病榻边伸手取走公章的举动,以及多次私下接受采访自称领导的记录。 这封信的起草过程经历了多次修改,法师尽管视力衰退,却坚持完成,以最后的心力试图阻止释永信掌控寺院。信件发出后,引起有关部门注意,但未立即产生效果,因为释行正于同年7月圆寂,享年七十三岁。 他的离世让寺内权力过渡进入模糊期,释永信趁机巩固位置。尽管法师的建议明确,但后续处理因各种因素被搁置,这也反映出当时寺院管理中的复杂性。释行正一生守护少林,却在最后关头发出此信,凸显他对法脉纯净的坚持。 释永信的这些行为并非孤立,早在他1981年入寺后,就开始显现野心,他通过非正常手段逐步上位,如在会议上公开质疑师兄释永海的能力,导致后者边缘化。法师的指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长期观察,如释永信私下出售寺内物品换取个人利益,以及聚集势力干扰寺务。 释行正的努力虽未即时成功,但这封信成为历史记录,提醒人们权力与信仰的界限。法师圆寂后,信件的余波仍在发酵,德禅法师曾试图执行相关决定,但最终未果。释永信继续留在寺内,并于1987年被推举为管理委员会主任,实际掌控大权。 从1987年至1999年,方丈之位空缺十二年,释永信以管委会主任身份逐步夯实地位。他组建武僧团,进行全球巡演,整理五百余套少林武术套路,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启动商业布局,注册少林商标,筹建少林药局,奠定数百项商标和多家企业的基础;绑定名人资源,培养释小龙,接待普京、马云等,将少林符号融入娱乐和国际领域。 到1999年正式升座为第三十代方丈时,公众已接受其领导,无人深究早年指控。2025年7月,少林寺官方通告证实释永信因挪用侵占资金、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接受调查,这与三十八年前法师指控的盗窃钱财和品行不端高度对应。历史就这样还原了当初的真相。 读到这里,你对这封信背后的权力拉锯有何感想?法师的警告是否预示了今天的结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或许你的观点能引发更多讨论,一起探究信仰与现实的交织。
1987年,行正法师圆寂,把少林寺大权正式交给释永信,并叮嘱着,“多盖些房,多存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