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为师父释永信辩护怎么看?孙玉良:尊师不重道,理解但不推崇】以“疯狂英语”而

孙王良评 2025-08-06 08:30:42

【李阳为师父释永信辩护怎么看?孙玉良:尊师不重道,理解但不推崇】

以“疯狂英语”而闻名的李阳老师,原来也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徒弟。释永信出事后,李阳挺身而出替师父说话,是需要鼓起一番勇气的。所以无论他说的对与不对,我都对李阳先生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对他没有“落井下石”表示尊重。想当年后汉三国时期,董卓被王允设计除掉后,其亲信皆作鸟兽散。唯有受过其“知遇之恩”的名士蔡邕抚尸痛哭。董卓虽不仁,但对蔡邕提拔重用,故蔡邕以泪回报。李阳在释永信落马后不避嫌,是有那么一点名士蔡邕风采的。

然后,我对于李阳的言论只限于“理解”,但一点也不推崇。相反,我认为释永信的所作所为,是应该批判而非认可的。李阳在抖音上慷慨陈词,说什么释永信"永远是对少林寺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并强调应当"功过分开谈"。这番言论暴露了当代社会某些人对宗教本质的严重误读——将商业成功等同于宗教价值,将文化输出混淆为佛法弘扬,李阳“尊师”值得理解,但他并不“重道”,甚至他并不清楚佛家之“道”是什么。李阳对释永信所所所为的认知偏差,是值得严重反思的。

少林寺的商业化道路确实成就了一段商业传奇,这是客观事实,释永信也确实“功不可没”。从门票经济到武术表演,从品牌授权到海外分院,释永信领导下的少林寺商业版图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扩张。数据显示,少林寺相关产业年产值已超过数十亿元,其武术表演在欧美市场一票难求。释永信方丈将少林品牌推向全球的这种“功绩”,是否等同于佛法的弘扬?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李阳先生所言“否定了释永信也就相当于否定了中国少林寺”的逻辑存在根本谬误。将一个人与一座千年古刹等同起来,本身就是对佛教“无我”理念的背离。佛教强调“依法不依人”,少林寺的价值不在于任何一位方丈,而在于其传承千年的佛法精髓。历史上,少林寺经历过无数高僧大德的住持,每位都有其历史贡献,但没有任何一位能够代表少林寺的全部。将释永信与少林寺划等号,既不符合佛教教义,也不利于少林寺的长远发展。更值得警惕的是商业化对宗教本质的侵蚀。当武术表演门票被一抢而空时,我们是否想过:观众追捧的究竟是少林武术蕴含的禅武精神,还是仅仅将其视为一种东方奇观?少林武术本为“禅武一味”,是明心见性的方便法门。但当下许多表演已经异化为纯粹的技巧展示,与佛法修行渐行渐远。释永信方丈推动的“武术外交”固然成功,但若因此将少林武术与佛法画等号,便是本末倒置。佛门道场的根本在于弘扬佛法,而非创造商业价值。

少林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适当开发其文化价值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当商业活动成为寺庙的主业,当方丈频频现身商业场合,当寺庙经济成为舆论焦点时,宗教的神圣性便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佛教讲求“少欲知足”,而商业化运作本质上是对欲望的刺激与满足,二者存在根本矛盾。如何在当代社会保持宗教的本真属性,是少林寺乃至所有宗教场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李阳先生强调“功过分开”,那么我请问:释永信作为一名大和尚的功在哪里?评价一位宗教领袖的标准是商业版图的扩张,还是佛法的弘扬?是门票收入的增长,还是弟子们修行境界的提升?

少林寺之所以为少林寺,不在于它在全球有多少分院,而在于它是否仍是一个能够让人明心见性的道场。回望历史,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而今天霓虹灯下的少林寺,是热门的旅游景点。这两者之间,差的不仅是一千多年的时光,更是对宗教本质的正确理解。当少林寺成为“中国文化最强大的一个王牌”时,它是否仍是一个清净的佛门道场?作为一名释永信亲自办理皈依证的佛门弟子,我想告诉李阳先生:少林寺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在商业大潮中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那是一个修行的地方,而非一个商业帝国。

0 阅读:15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