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如果不离开毛主席,不去遥远的苏联,说不定真的会改变中国的历史,但倔强、执拗的贺子珍决绝的离开了,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后来她到了莫斯科也后悔,但一切都晚了。 1937年,贺子珍执意前往苏联,当时的延安四周有不少国民党的军队,再加上贺子珍身份特殊,一旦被敌人抓住,恐怕凶多吉少。 可贺子珍在长征期间为掩护战友,被敌人的轰炸机在其背部和脑部留下了17块弹片,这些弹片时常让她头疼难忍,还致使她身体虚弱。而延安的医疗条件无法实施手术,要想彻底治好,只能前去条件先进的苏联。 当我们详细了解历史之后,才发现促使贺子珍选择前去苏联的原因,并不只有治疗身体创伤这一因素,还有她和主席的矛盾、自身性格的驱动和追求自我实现等因素。 在延安期间,毛主席的工作重心转向理论建设,还时常要接见外国友人和知识分子,与外人的交流逐渐增多。毛主席喜欢和各种各样的人交流,这样可以吸收经验,增长知识,可和外人的交流多了,那和贺子珍的交流自然就少了。 在毛主席因工作逐渐繁忙,贺子珍因身体原因对工作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夫妻两人的隔阂就越来越多。贺子珍的性格也是要强和倔强的,绝非传统的文静、温柔的女性形象。 她17岁就加入了共产党,还领导过永新暴动,是井冈山的第一名女红军。有不少同志对她的评价都是刚直、爽快,说话快,像贺子珍这样性格的女性,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不过此性格的另一面就是“性子急”,和同样性格要强的毛主席在一起,就有可能演变成吵架和执拗,毛主席曾说两人的性格是“你是铁,我是钢,碰到一起叮当响”。 在贺子珍离开延安抵达西安时,毛主席曾派多位同志前去轮番劝阻,她却托同志捎回写有“从此诀别”的手帕。贺子珍并不是想真的诀别,只是她在执拗。在贺子珍即将登上前往苏联的飞机时,毛主席发电报再次请求她回来,可此时她还在执拗,她认为只有在苏联才能补齐自己的短板。 贺子珍也意识到了,自己和毛主席的矛盾不仅是性格上的,有很大一部原因还是因为自身的理论知识不丰富。贺子珍本就是实干出身,在理论上是短板,在延安工作时很难能帮上毛主席的忙,再加上延安吸引来了很多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这让她觉得自己逐渐“落伍”了。 这从她向毛泽民夫妇所说的话就能看出来:“我要去苏联学习马列主义,回来继续干革命。” 可在毛主席看来,延安根据地的发展如火如荼,国内外局势也有大的变动,正是用人之际。理论知识也并非要去苏联学不可,毛主席从未出过国,他的知识都是从革命实践中来的,在延安工作才能更好的填补理论空缺。 事实也证明了毛主席的正确,延安的山沟沟里面诞生出了中国最先进的理论。如果贺子珍选择留在延安,她一定能为中国革命“添把火”。 信息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井冈山之花”贺子珍:革命中成长 战争中成熟》 文|饮用纯净水 编辑|南风意史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