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出生的艾跃进曾说过:“让工人下岗,还要人家从头再来,你们为什么不从头再来呢?”说得好!为什么让三千万国企工人从头再来?为什么你们自己不从头再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在中国高校的讲台上,南开大学的艾跃进教授绝对是个独特的存在,这位1958年出生的学者,用他标志性的洗白西装和激情四射的讲课风格,在象牙塔里开辟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他那句"让工人下岗,还要人家从头再来,你们为什么不从头再来"的质问,至今仍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共鸣。
艾跃进的故事要从南开大学的马列教研室说起,这个本该严肃刻板的地方,却因为他而变得生机勃勃。戴着眼镜的书生模样下,藏着一颗炽热的心。
站在讲台上的他就像变了个人,学生们形容他讲课时的状态,眼睛发亮,手势有力,声音洪亮到能穿透整个教室。
这种反差让他迅速在学生中走红,马列课居然成了需要抢座的"网红课程"。
他的课堂从来不照本宣科,工人下岗、大学生就业、社会公平,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他都敢拿到大学讲台上深入剖析。
有学生回忆,艾老师讲到激动处,常常拍案而起,把课本里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得严丝合缝。
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鲜活起来。
艾跃进有两把刷子特别出名,一把是军事研究,虽然挂在马列教研室名下,但他一手创办了全国高校里罕见的非军校军事学硕士点。
另一把是研究伟人著作,他能把艰深的理论讲得连食堂阿姨都听得懂。
这种本事不是凭空来的,据说他为了准备一堂课,经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案头堆满各种参考资料。
2012年到2015年是他最活跃的时期,那身洗得发白的西装跟着他跑遍全国,二十多场演讲场场爆满。
他不爱讲空话套话,专挑老百姓的痛点说,有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演讲,台下坐满下岗工人,他掷地有声地说:"让三千万国企工人从头再来,凭什么?"这句话像颗炸弹,在现场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艾跃进的争议性恰恰来自他的真实,在高校教师普遍谨言慎行的环境里,他敢说真话的作风确实独树一帜。
有同事评价他"像活在教科书里的人",因为他对理想信念的坚持近乎固执。
这种性格也让他吃过亏,但他从没因此改变讲课风格,学生们最爱他这点,在充斥着套话的校园里,能听到这样痛快淋漓的讲课实在难得。
他的军事课尤其特别,没有枯燥的条条框框,而是用鲜活的战例和时事分析,把国防教育讲得引人入胜。
有毕业生回忆,艾老师讲南海局势时,能把地图上的每个岛礁都说得活灵活现,仿佛带着学生们亲临现场。
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很多后来都成了相关领域的骨干。
研究伟人著作是艾跃进的另一绝活,他能把深奥的理论掰开揉碎,用菜市场讨价还价般的语言讲清楚。
菜贩子怎么定价、出租车司机怎么算账,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在他嘴里都成了阐释理论的活教材。
这种化繁为简的本事,让很多原本对政治课没兴趣的学生都听得入了迷。
艾跃进最让人佩服的是知行合一,他说的道理,自己首先做到。
住普通教师公寓,穿平价西装,坐公交车上下班,这些细节让学生们看到什么叫表里如一。
有次他拒绝某企业的高价讲座邀请,理由很简单:"我要对得起三尺讲台。"这种清高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如今虽然艾跃进已经离世,但他的教育理念仍在影响很多人。
在南开校园,经常能听到学生讨论"要是艾老师会怎么看这个问题",他的课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被遗忘,反而因为现实的映照显得更加珍贵。
那些关于公平正义的思考,关于理想信念的坚守,仍在通过学生的口耳相传延续着生命力。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艾跃进这样的教师提醒着我们,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火种。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真诚永远最有力量,当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模仿他的讲课风格,当他的教育理念被广泛讨论,这位特立独行的教授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