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四艘满载俄罗斯乌拉尔原油的油轮停泊在印度西海岸,船舱里的石油无人接收。
就在前一天,特朗普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理由是印度“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和武器”。
不到24小时,印度四大国有炼油巨头——印度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巴拉特石油公司和芒格洛尔炼油厂——集体按下俄油采购暂停键。
这些企业控制着全国60%以上的炼油产能,它们的转向直接切断了俄罗斯每日170万桶的原油出口通道。
特朗普的威胁来得直接了当:8月1日起对所有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若俄罗斯未在8月7日前达成乌克兰停火协议,将对继续购买俄油的国家追加100%惩罚性关税。
对印度而言,这不是普通警告——美国市场吸纳了印度874亿美元的年出口额,涵盖纺织品、药品、汽车零部件等命脉产业。
25%的关税足以让这些商品在美国超市彻底失去价格竞争力。
更深的恐惧藏在金融领域。
特朗普暗示可能切断参与俄油交易的银行美元结算渠道,这对深度融入美元体系的印度金融系统堪称灭顶之灾。
当生存和利益只能选一样,印度炼油商的选择很现实:孟买股市开盘,主要炼油企业股价集体跳水3%-4%,市场用真金白银投出了悲观预期。
印度暂停俄油不单因为美国压力。
就在特朗普发难前两周,欧盟扔出“王炸制裁”:不仅将俄罗斯原油价格上限压到每桶47.6美元,更禁止任何源自俄油的精炼产品进入欧洲。
这一刀精准捅在印度炼油商的要害上——他们去年靠加工俄油再出口欧洲,净赚80亿美元。
纳亚拉能源公司成了第一个祭品。
这家被俄罗斯石油公司部分持股的印度企业,其欧盟资产突遭冻结,交易渠道全被封死。
它的遭遇警示所有同行:欧美制裁已形成合围,继续玩“俄油进、成品油出”的游戏等于自断财路。
三年前俄乌冲突爆发时,俄罗斯乌拉尔原油给印度的折扣高达每桶14-20美元。
巨大价差让印度炼油商赚得盆满钵满,俄油占印度进口比例从0.2%飙升至40%。
但到2025年7月,折扣缩水到仅剩2-3美元/桶。
隐形成本却在暴涨。
因制裁导致的油轮短缺使运费翻倍;俄罗斯拒收积压的3万亿卢比,强推人民币结算遭印度抵制。
当算盘珠子拨到最后,中东原油反而更划算。
印度石油公司罕见地一周连发两轮现货标书,疯抢阿联酋穆尔班原油和西非低硫油。
印度暂停俄油采购带着明显战术痕迹。
国有炼油厂只停现货交易,私营的信实工业和纳亚拉能源仍执行原有合同;已完成订购的9月乌拉尔原油照常接收,只是不再签新单。
这种“踩刹车不熄火”的策略,显然在等8月7日特朗普最后通牒的结果。
莫迪政府同步启动B计划:石油部急召沙特阿美、阿联酋ADNOC代表赴新德里谈判,力争把四季度中东长约供应量再提高10%。
与此同时,印度央行内部测算显示:若俄油缺口全转中东现货,每月进口成本暴增12亿美元,全年通胀或额外抬升0.5%——这笔账最终会变成加油站涨价和超市商品标价跳涨。
同样的美国压力,中国和印度反应天差地别。
当特朗普威胁“二级制裁”时,中国外交部直接批美“长臂管辖”,继续维持日均200万桶俄油进口。
底气在于中俄能源贸易超60%用人民币结算,基本脱离美元体系。
印度却深陷美元依赖。
它不仅需要美国市场消化出口商品,更依赖每年13亿美元美国军援维持国防体系。
当特朗普把能源、军购、贸易三件事捆绑施压时,印度发现自己手里根本没筹码。
有印度官员私下吐槽:“我们总不能拿牛粪和咖喱当反制武器吧?”
被印度拒收的四艘俄油货轮,如今困在锡卡港和贾姆讷格尔港外海,像极了俄印关系的尴尬写照。
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已嗅到商机:沙特、阿联酋、科威特正筹备增产降价,抢占俄油退出的市场真空。
这场博弈没有真正赢家。
印度获得暂时喘息,代价是能源安全更脆弱;美国逼停俄油交易,却加速了多国去美元化——连印度都在悄悄扩大卢比结算范围。
当印度炼油商手忙脚乱重订中东原油时,或许该想想:今天能用关税逼人低头的美国,明天会不会对“不听话的中东油”再挥大棒?
依赖别人的规则生存,终究躲不过下一记闷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