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个叫马周的书生找袁天罡看相,袁天罡只看一眼便说:“你命在旦夕,活不过一年!”一年后,马周再次前来,袁天罡大惊:“你将位极人臣,究竟怎么做到的?” 回想几日前,马周还是个落魄寒士。他自幼孤贫,家乡博州无人赏识,怀揣一腔抱负却无人问津。 来到长安后,他寄居在卖饼老妇的破屋里,每日借酒浇愁,衣衫褴褛,面色枯槁,连街头算命的都绕着他走。 袁天罡的话像一把刀,直刺心底——“归家备后事,尚可全尸!”马周攥紧拳头,喉头哽咽,脑海中浮现出幼时苦读的场景,母亲临终前叮嘱他“出人头地”的遗言。 可如今,他连命都快没了,还谈什么抱负?那一刻,他跌坐在卦铺外的青石板上,望着长安街头的车水马龙,第一次觉得自己离死亡如此之近。 就在马周心灰意冷,准备回乡等死时,一场奇遇悄然降临。那日春暮,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路过城东灞桥,薄雾笼罩柳林,远处传来清脆的牛铃声。一位青衣老叟倒骑青牛,嘴里哼着《道德经》,缓缓而来。 老者路过马周时,突然停下,用柳枝轻轻点他的额头,低语道:“太上念尔宿慧,特予更始。若再沉酒海,永堕泥犁!”言罢,牛铃叮咚,老者转瞬消失在雾中。 马周愣在原地,额头微凉,心中却似被点燃一团火。他猛地扔掉酒葫芦,咬紧牙关,发誓要改过自新,搏一条生路! 回到长安,马周痛定思痛,寄居在中郎将常何家中。他不再酗酒,每晚挑灯夜读,研习治国之策。恰逢贞观五年大旱,太宗急求良策,常何受命上书,却无从下笔。 马周见状,主动请缨,彻夜不眠,代笔写下二十余条治国方略。常何将奏折呈上,李世民阅后大惊,拍案叫绝:“此策字字珠玑,救民于水火,究竟何人所作?” 常何如实禀报,太宗连遣四批使者敦促马周入宫。马周穿上借来的旧袍,忐忑入殿,却以沉稳的言辞和犀利的见解折服君臣,当即被封为监察御史。从破屋到金銮殿,不过数日,马周的命运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彻底扭转。 一年后,马周再访西市卦铺。此时的他,身着深绿官袍,腰佩银鱼袋,步履沉稳,眼神如渊。 袁天罡一见,手中玉麈差点坠地,惊呼:“公何所遇?寿且永矣!位至宰辅!”马周微微一笑,只说:“改过自新,幸得贵人点化。”袁天罡连连摇头,喃喃道:“积大善可改天纹,汝之阴德,已通天矣!” 原来,马周代笔的万言策不仅救灾民于倒悬,更让朝廷上下刮目相看。他的命相,从“五神离体”到“紫气东来”,竟在短短一年间彻底逆转。这背后的玄机,连袁天罡也只能叹服天意。 马周的故事,堪称唐朝传奇。从一个濒死的落魄寒士,到贞观名臣,他用行动证明:命由天定,运由己造。 晚年,他官至宰辅,却始终低调,临终前焚毁所有奏稿,只留“君俭则国丰”五字血书,告诫后人。他的一生,既有灞桥老者的神秘点化,也有自身的不懈奋斗。 那么,那位青衣老叟究竟是何方神圣?是道家仙人,还是马周心中的一抹执念?或许,答案早已湮没在长安的古道黄尘中,留给我们无尽遐想。 主要信源:(宋)李昉主编.太平广记 文白对照全译 第1-4册.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04.第146-147页)
书法人都在临写,宋高宗临兰亭序
【7点赞】
窗外不归的雲
骑青牛的还有谁?函谷关又回来了呗![抠鼻]
ABC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