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同样是籽料,有皮的价格翻几倍?20年老玩家揭秘皮色背后的门道

最近有位玉友私信问我:手里有两块料子,品质都差不多,一块光白籽料,一块带红皮,为啥带皮的价格能贵出好几倍?说实话,这个问

最近有位玉友私信问我:手里有两块料子,品质都差不多,一块光白籽料,一块带红皮,为啥带皮的价格能贵出好几倍?

说实话,这个问题已被问了无数次。

今天就借这个机会,把带皮籽料的那些事儿,给玉友们掰扯清楚。

一、籽料的"彩衣"是怎么来的?

很多刚入门的玉友,看到籽料表面那层红的、黄的、褐色的皮,总以为是后期染上去的。

其实不然。

籽料的皮色,是大自然用成千上万年的时间,为它量身定制的一件"彩衣"。

咱们得从源头说起。

和田玉籽料在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里,经历了漫长的"旅程"。

水流冲击、石块撞击,年复一年。

这个过程中,籽料表面会留下无数微小的裂隙和坑点,这就是咱们常说的"汗毛孔"。

后来,这些籽料沉入河床。

河水中的矿物离子,尤其是铁离子,慢慢渗透进这些微裂隙。

沉淀、氧化。

玉石中的氧化亚铁,在漫长的岁月里转化成三氧化二铁。

就这样,皮色诞生了。

二、为什么有的皮色深,有的皮色浅?

这里头有讲究。

裂隙多的籽料,三氧化二铁富集得就多,皮色自然就深,形成枣红皮、红皮这类浓郁的颜色。

裂隙少而小的,三氧化二铁富集度低,就形成洒金皮、浅黄皮,或者干脆就是无色的原皮。

说白了,皮色的深浅,取决于玉石表层微裂隙的分布密度。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一块料子上,皮色分布会不均匀。

有的地方红得发紫,有的地方只有淡淡一层。

三、籽料的皮色,到底有多少种?

这个问题,说多了能让玉友们眼花缭乱。

我大致给玉友们理一理,主要有这么几大类:

1. 油皮

表面看上去像有层油花漂浮在玉料上,颜色艳丽,油润感极强。

这种皮色的籽料,往往玉质也错不了。

2. 沁皮

天然沁色形成,颜色鲜艳且分布均匀。

皮下的肉质多数是高脂粉润的那种,上手的感觉特别舒服。

3. 石皮

也叫"石包玉"。

外面裹着厚厚一层石皮,看不清内部玉质。

这种料子赌性大,开出来之前谁也说不准里面是宝还是废。

从颜色上分,就更丰富了。

黑皮、乌鸦皮、灰皮、红皮、枣红皮、秋梨皮、褐黄皮、黄皮、虎斑皮、鹿皮、洒金皮……

数都数不过来。

其中,外皮褐黄、内里白玉的,行内称为"金包银"。

这种料子,一直是市场的宠儿。

四、为什么说"籽料不带皮,神仙也难断"?

这句老话,是玩玉人的经验之谈。

皮色,是鉴别真假籽料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现在市场上,假冒籽料的手段太多了。

最常见的,就是把山料放在机器里滚圆,再人工做皮。

乍一看,跟籽料没啥区别。

但细看皮色,就露馅了。

真正的天然皮色,是从里往外沁的,皮色与玉肉之间有过渡,自然流畅。

假皮呢,浮在表面,生硬死板,没有层次感。

汗毛孔也看不到,或者孔洞分布极不自然。

所以,留皮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辨真伪。

新疆和田玉籽料,尤其讲究留皮。

这层皮,是它的"身份证"。

五、什么样的带皮籽料才值钱?

很多玉友有个误区,觉得只要带皮就值钱。

错了。

内在品质才是决定籽料价值的核心,皮色只是锦上添花。

一块优质的带皮籽料,首先得是一块优质的光白料。

白度、细度、油性、纯净度,缺一不可。

这是基础。

其次,皮要长在干净的肉上。

皮下的肉不能有白皮、白点、棉点、僵点、石皮这些毛病。

必须是干净的好肉,皮色才有价值。

再说皮色本身。

枣红皮、洒红皮、洒金皮,这是皮色的"三甲"。

颜色喜人,市场认可度高。

少部分的秋梨皮,也很受欢迎。

皮色一般分布在籽料外缘,薄薄一层,厚度通常小于1毫米。

颜色越浓艳、分布越均匀饱满,质量档次就越高。

红色且鲜艳的皮色,价值高于褐黄色的。

饱满均匀的皮色,价值高于点状、云团状的洒金皮。

如果一块料子上,有黄、红、黑多种颜色共生,那就更稀罕了。

皮色绚丽,价值自然水涨船高。

六、留皮巧雕,让籽料身价翻倍

带皮籽料到了玉雕师手里,又是另一番天地。

从审料设计到雕刻加工,玉雕师脑子里想的就是:

怎么留皮?

怎么让皮色的俏色更美、更有特色?

现在市场上的籽料饰品,基本都会留皮。

有时候留得比较隐蔽,但一定会留。

俏色雕刻,能让籽料的观赏性、把玩性大大提升。

一块原本平平无奇的料子,经过巧妙的俏色设计,能化腐朽为神奇。

红皮雕成柿子、秋叶。

黑皮雕成兽首、发丝。

黄皮雕成秋山、落叶。

皮色与玉肉的结合,创造出的不仅是一件玉器,更是一幅天然的艺术画卷。

这也是为什么,带皮籽料的成品价格,往往比光白料贵出不少。

七、写在最后:玩玉,别只盯着皮色

说了这么多,玉友们应该明白了。

带皮籽料确实有它的价值,但不能盲目追捧。

皮色再好,玉质不行,那也是白搭。

我见过太多玉友,为了一块"红皮",花了大价钱,结果肉质松散、白度不够,最后只能吃哑巴亏。

记住一句话:

玉质为本,皮色为辅。

先看玉的浑厚、细密、纯净、温润。

再看白度、形状、块度。

最后才是皮色。

这个顺序,千万别搞反了。

当然,如果能遇到一块玉质细腻、皮色艳丽的籽料,那确实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这样的料子,值得珍惜。

玩玉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

不要被表面的"华丽"迷了眼,真正的美,是由内而外的。

籽料的皮色,是大自然的馈赠。

但玉的灵魂,永远在那温润细腻的肉质里。

玉友们,你们手里有带皮的籽料吗?

欢迎在评论区晒图交流,咱们一起聊聊你那块料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