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加州珠宝店那段监控视频时,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词是不是这个?二十个蒙面暴徒,有人负责持枪开路——对,你没听错,“至少两名劫匪持枪开路”(来源:NBC报道),有人负责用锤子撬棍砸柜台,剩下的提着空袋子,像在超市抢购打折商品一样冲进店里
这不是饥荒年代的打劫,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高度表演化的“快闪行动”。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我见过太多战乱和贫困催生的抢夺,但美国这种“零元购”的戏码,它背后驱动的利益结构,已经进化到了一种近乎冷静、系统化的病态。
我们先放下情绪,看一组冷冰冰的数据。
据美国零售联合会(NRF)2023年的一份报告,有组织的零售犯罪(Organized Retail Crime, ORC)——也就是我们说的这种团伙打砸抢——造成的损失,已经从2019年的70多亿美元飙升至了近1000亿美元。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有组织的”。这不是一两个手头紧的流浪汉临时起意,而是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支撑。
你以为那些被抢的珠宝、名牌包,最后去了哪儿?
它们不会直接在街头小贩手里流通,那样风险太大。这些赃物会通过加密的在线平台、跳蚤市场,甚至是一些不设防的跨境电商渠道被洗白。在这个过程中,组织者扮演着“批发商”的角色,他们精确计算着风险、人力成本和回报率。
所以,这不仅仅是人性中“贪婪”的一面在作祟,更是利益驱动下,一门高回报、低风险的“快进快出”生意。当法律系统的威慑力因各种原因被削弱时,犯罪的“机会成本”就直线下降。资本的逐利本性,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找到了另一种残酷的体现。
为什么持枪开路的风险,在他们看来是值得的?
我们不妨把司法系统看作一个电路。正常的电路里有保险丝——重刑、严格的保释条件、快速的定罪程序。一旦电流(犯罪行为)过载,保险丝会迅速熔断,发出警告(惩罚),阻止更大的灾难。
但现在,这根保险丝被换掉了。
各种“轻罪化”的改革,特别是针对盗窃金额的提高(比如某些州将重罪盗窃的门槛提高到了950美元以上),本质上就是在告诉这些组织者:“只要你控制好单次犯罪的规模和烈度,你就有很大概率全身而退,或者只付出极小的代价。”
这次旧金山湾区的事件,暴徒们显然很清楚这一点。他们目标明确,手法迅速,像极了企业里的“精益生产”——最大化产出,最小化时间暴露。那两把开路的枪,与其说是为了杀人,不如说是为了威慑和控制时间
说到底,国际事务的本质,离不开利益和人性。
在这些闹剧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犯罪组织在利益驱动下变得愈发“专业化”;而部分法律改革,则无意中助长了人性的“侥幸”与“贪婪”
最终,为这场“快闪零元购”买单的,不是那些蒙面暴徒,而是普通的店主、交着高额保费的居民,以及对社会秩序逐渐失去信心的所有人。
当一个社会的法律威慑变成了一种“建议”而不是“强制”,你觉得,接下来被抢的,还会只是珠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