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沈巍出现在无锡,参观了张闻天旧居等历史场景。而他的身边的核心圈人群,却云集在江苏的一家农庄,在这里静等沈巍的出现。
这个农庄空间较大,也较为安静,踏访这里的主播,已经把这里当成了未来的基地对待,设想着将来沈巍在这里安营扎寨,从事他的书画作业。
但是按照沈巍之前的对固定场所的态度,很难相信沈巍会接受这样的一个把他作为牛马绑在马槽上的囚笼。而这是他的身边的主播千方百计欲使沈巍进驻入内的梦想与意图。
就在主播们对这个樊篱般的场所充满期待的时候,沈巍却开始了他的远游的出行的步履。他来到了无锡,出现在张闻天旧居里。
他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出行选择?
沈巍自己有着他的解释。国庆前后,他还曾经到过青浦练塘的陈云旧居,在这座同是上海人的老宅里,他想静静地坐一坐,感受着历史的巨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是怎样克服内心的障碍与外界的压力,绝地奋进,义无反顾地执着向前,迈向比家乡的宁静更为博大而广大的世界。
在这位历史人物的故居里,沈巍汲取着精神的力量。
10月1日,沈巍在南京期间,参观了位于紫金山西麓中山植物园里的廖仲恺、何香凝合葬墓。可以看出,沈巍选择的出行去处,多是民国与当代中国史中的历史人物相关的故地。
而在国庆期间的10月3日,沈巍带着一众主播在佬太公宁波食府闵行新店聚餐,结束后,他带着少数主播来到了宋庆龄陵园。
在宋庆龄的汉白玉的雕像后面,镌刻着这位伟大女性的生平简历。
在这里,沈巍特意来到西侧的保姆李燕娥的墓前,说:“每次我来,我总有种很感动的一种情结,因为李燕娥是一个孤身女子,一直陪伴着她,没有结过婚,那么,她承诺你去世了之后就埋葬在我父母的身边,然后她去世之后,就葬在了这里。”
从墓园里的两位不同身份女性的巨大反差中,我们可以读到一种浓郁的人情味与亲情味道。
沈巍对他的身边帮助他的年轻人,也尽力用他的人情味,给他们以一种上海人高冷气质里非常稀少的对外地人的温情态度。小邓是在他身边作为跟班的一位随从,为了让小邓的爱情有发育的可能,他把两张昆山市组织的戏剧晚会的演出票给了他。小邓的父亲去世,他说本来自己应该前去到小邓的家乡湖南耒阳吊唁,但因抽身不得,他委派身边的随从高大宝前去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
宋庆龄的陵园并非是沈巍第一次踏足,他选择到这里留连,对他来说,更在于他愿意让自己沉浸在这座伟大女性的身后弥散着的温情味道。
沈巍曾经说过,他出生的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与宋庆龄有关。1951年,宋庆龄荣获“巩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她将奖金10万卢布捐献出来建立了一座医院,上海出生的年轻的生命,很多都与这家医院有关,可以说,这家医院成了一座生命的摇篮。沈巍对他曾经享受过这座摇篮温暖的创始人,心中怀着一种特别的情愫。
这才是他屡屡光顾宋庆龄陵园的原因所在。
在这座陵园里,沈巍总是从这些让生命的步履停靠在这里的上海著名人物的生命轨迹中,读出他们给予自己的启迪。
他在“三毛之父”张乐平墓前,看到墓座上的画家的语录,有感而发:“那么有的人问,老沈,你为什么对这些小主播这么宽容呢?我觉得这句话能说明问题:凡是老树大树都是从幼苗长大的,对他们每一棵幼苗都要精心培育。这个没办法。小主播就是一棵幼苗。”
而在著名的作家靳以的墓前,他则看到了一位作家兼编辑家与自己的关联,想到了他的满怀憧憬的少年往事,对着墓座上的稿纸的图案,道:“这是文稿纸啊,过去你要写作品,发到报社去,必须用文稿纸写的,因为他好算稿酬,因为我寄过一篇作品,(报社)寄给我25块钱稿费。就是说,我点过的,他说每个字有稿费的,怎么点?这一字多少钱。靳以59年就去世了,他跟跟巴金关系特别好,创办了《收获》杂志,身份是作家、教授、编辑家。编辑家就是作品到了他手里,把它发表出来。”
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沈巍也是一个投稿狂魔。也就是说沈巍也有作品发表过,只不过后来他的这个愿望,被扼杀了。
两个月前,8月9日,沈巍来到泰州梅兰芳纪念馆,他特意提到了他年轻时代曾经参加过这家纪念馆举办的画作征集活动。
这是不是真的?这幅征集作品现在在不在这家纪念馆里?
我们在《泰州艺苑志略》里可以查到“纪念梅兰芳诞辰90周年应征书画作品目录(泰州梅兰芳纪念馆收藏)”,在第标号第185件作品的名下,就是署名沈巍的“红梅图轴”。
可以在第三页上找到沈巍的作品
梅兰芳诞辰90周年,是在1984年。此时沈巍虚岁18岁,距今41年。一个少年的画作,至今仍然被纪念馆收藏,而这位曾经的少年,今天在露天书院里挥毫泼墨,他的书画作品在网上与线下能够拥有还算可观的市场价值,我们就会觉得并无意外之感。
而在宋庆龄纪念馆里,沈巍对展品中的一副对联,想到了他身边每天都让人心烦的内卷倾轧。
这副对联内容为: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
沈巍讲解道:“这是孙中山写给宋庆龄的。这才叫对联,昨天有位朋友叫我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不是对联。看这副对联:精诚无间,就是我们之间真诚到一点缝隙都没有,同忧乐,忧和乐,又是一个对偶;上面有缘和无间正好是一个有,一个无,共死生,同忧乐,然后呢忧和乐是相对的,死生就是相对的,这才叫对联。这副对联不一定是孙中山写的,但是她拿来引用跟孙中山的关系,我认为还是比较恰当的。我们现在做到这种关系的人太少了。我现在应该改一改,‘应谋有间同快乐’,只能快乐不能忧的,你看他忧,对不起你,盘你:你为什么吃饭不请我吃,为什么他的粉丝已经涨到一万,我的粉丝才一百?我要投诉你。就是这样。现在很难做到同忧乐。一个人只能共欢乐,那不行,要忧乐。”
从这副对联中,沈巍联想到的中身边发生的种种你踩我、我踩你每天都要发生的闹剧。2019年的第一次爆火,最终为何弄得两败俱伤,就是因为激烈的匪夷所思的内讧,导致了粉丝群体严重撕裂,终至处于顶端的沈巍不堪重负,宣告退网,息事宁人。
二次爆火以来,沈巍非常小心,一直避免着重蹈第一次火爆之后的覆辙。而对历史人物的故居的光顾与营养汲取,正是他不断充实自己,为自己打气的一种精神补给。
今天到张闻天旧居等历史场景中去感同身受那些永远不会沉寂的搏击启示录,何尝不是出于这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