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阅微草堂的风趣才子:纪晓岚的传奇人生,一肚子才思一肚子趣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的紫禁城御花园,乾隆皇帝正拿着一把折扇,笑着对身边的官员说:“朕这扇面上有‘此地有崇山峻岭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的紫禁城御花园,乾隆皇帝正拿着一把折扇,笑着对身边的官员说:“朕这扇面上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却少个下联,谁能对上来?”

官员们你看我、我看你,都怕对得不好惹皇上不快。

这时,一个身材微胖、眼神灵动的官员站出来,拱手道:“臣有一下联 —— 何处无明月清风,流水幽兰。”

乾隆眼睛一亮:“纪昀,你这下联既应景又雅致,好!”

这个能瞬间对出下联的官员,便是清代著名的才子纪晓岚。

他不仅才思敏捷,还满肚子风趣故事,连乾隆都常说:“有纪昀在,朕的朝堂都多了几分趣味。”

纪晓岚一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协办大学士,最主要的成就便是主持编纂《四库全书》。

但百姓们更爱谈论他的 “趣闻”。

他爱吃肉,一顿能吃十斤;

他善对对子,能把刁难他的人怼得哑口无言;

他还爱讲故事,晚年写的《阅微草堂笔记》,满是荒诞又有趣的民间传说。

他的故事,藏在笔墨书香里、诙谐对话中,更藏在 “不端架子、活得通透” 的人生态度里。

纪晓岚的 “才”,最出名的便是 “对对子”。

他不仅能快速对出下联,还能借着对联 “怼人”,却又不让人觉得难堪。

有次,一个自视甚高的文人听说纪晓岚才名,特意来 “挑战”。

他出了个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这话明着是对对子,暗着是骂纪晓岚 “小猴子”,没资格跟他对句。

纪晓岚听了,不慌不忙地对出下联:“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文人听了,脸瞬间红了 —— 这下联不仅工整,还把他骂成了 “老畜生”,可又挑不出毛病,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乾隆也常拿对联 “考” 纪晓岚。

有次乾隆去承德避暑山庄,看到湖边的柳树,出了个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是个 “回文联”,正着读、反着读都一样,难度极大。

纪晓岚跟着乾隆走了几步,看到路边的茶馆,立刻对出:“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乾隆笑着拍他的肩膀:“纪昀,你这脑子,真是比朕的国库还藏得多!”

《清史稿・纪昀传》记载他 “性机敏,善属对”,连民间都流传着 “天下无不可对之联,唯纪昀不能对之联” 的说法。

有次一个官员想刁难他,出了个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这联里的 “朝” 字有两个读音(zhāo、cháo),难倒了不少人。

纪晓岚看了一眼大海,立刻对出:“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用 “长” 字(cháng、zhǎng)对应,完美契合,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拍手叫好。

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纪晓岚被任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工作。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代的三万多种书,光是抄写的官员就有三千多人。

纪晓岚作为总纂官,不仅要统筹全局,还要审核每一本书的内容,工作量极大。

他对《四库全书》的 “较真”,到了近乎 “苛刻” 的地步。

有次,编纂官送来了一卷《论语》的抄本,纪晓岚翻看时,发现其中 “学而时习之” 的 “习” 字,被抄成了 “習”(异体字)。

他立刻把编纂官叫来,严肃地说:“《四库全书》是要流传千古的,一个字都不能错!‘习’字的异体字虽不算错,但我们要以最规范的写法为准,赶紧改过来。”

编纂官想辩解:“大人,这个异体字也是常用的,没必要这么较真吧?”

纪晓岚摇头:“就是因为常用,才更要规范,不然后人看了会混淆,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为了审核书籍,纪晓岚常常住在四库馆里,连饭都在书堆里吃。

他的儿子纪汝佶心疼他,劝道:“父亲,您都五十多岁了,别这么拼命,让下属多做些就是。”

纪晓岚却指着满屋子的书说:“这些书里藏着我们祖宗的智慧,我多审核一遍,就能少一个错误,累点算什么?”

他还特意在四库馆里放了一把 “戒尺”,谁要是抄错了字、漏了内容,就用戒尺打手心,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 “提醒大家重视”。

《四库全书》编纂了十三年,纪晓岚几乎没怎么休息过。

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第一部《四库全书》完成时,纪晓岚已经头发花白,他捧着刚装订好的书,激动得流泪:“十三年了,终于完成了!”

这部书后来抄了七部,分别藏在南北七座藏书楼里,成为中国文化的 “瑰宝”。

而纪晓岚也因这项功绩,被乾隆封为 “太子少保”,百姓们都称他 “纪大才子”。

纪晓岚的 “趣”,还体现在生活细节里。

他有个特别的癖好 —— 爱吃肉,而且只吃肉,不吃蔬菜、米饭。

《清朝野史大观》里记载:“纪文达公饮食,平生不食谷面,面米之类,亦不食。所食者,猪肉十斤,熬茶一壶耳。”

意思是纪晓岚每天都要吃十斤猪肉,再喝一壶茶,别的几乎不吃。

有次,乾隆听说了他这个癖好,特意开玩笑:“纪昀,你每天吃这么多肉,不怕变成‘肥猪’吗?”

纪晓岚笑着回答:“皇上,臣这是‘食肉养脑’,臣的脑子要记那么多书、对那么多联,不多吃点肉,哪有精神?”

乾隆听了,哈哈大笑,还特意让人每天给纪晓岚的官署送十斤猪肉。

纪晓岚还爱 “捉弄” 人,但都是善意的。

有次,一个新来的官员不知道他的癖好,见他只吃肉,便劝道:“纪大人,您总吃肉不好,得吃点蔬菜,才健康。”

纪晓岚点点头:“你说得对,那我今天就吃点‘蔬菜’。”

他让人端来一盘 “凉拌黄瓜”,可吃的时候,却蘸着厚厚的芝麻酱 —— 芝麻酱也是用芝麻做的,还是 “荤” 的。

官员看了,忍不住笑:“纪大人,您这哪是吃蔬菜,分明是换了种方式吃肉!”

晚年的纪晓岚,辞官后住在北京的 “阅微草堂”,每天除了看书,就是给家里的晚辈讲故事。

他讲的故事,有的是民间传说,有的是自己经历的趣事,后来他把这些故事整理成了《阅微草堂笔记》。

书里有 “狐狸精报恩” 的故事,有 “道士捉妖” 的传说,还有 “清官断案” 的趣闻,语言诙谐,又藏着人生道理,一出版就成了 “畅销书”。

有次,晚辈问他:“爷爷,您写这些故事,不怕别人说您‘不务正业’吗?”

纪晓岚笑着说:“故事里也有道理啊,比如‘狐狸精报恩’,告诉我们要懂得感恩;‘清官断案’,告诉我们要正直。能让大家在笑的时候明白道理,这不是‘正业’是什么?”

嘉庆十年(1805 年),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嘉庆皇帝亲自为他题写墓碑,称他 “敏而好学,授之以政无不达”。

他留下的《四库全书》,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阅微草堂笔记》,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 “故事集”;

而他的 “风趣”“通透”,更是让后人津津乐道。

有人说,纪晓岚的 “才”,让他成了 “才子”;

而他的 “趣”,让他成了 “可爱的才子”。

他不像有些文人那样 “端着架子”,反而活得真实。

爱吃肉就大大方方地吃,爱对对子就开开心心地对,爱讲故事就痛痛快快地讲。

所以说,“有才” 的人不一定 “无趣”,“当官” 的人也可以 “活得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