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会“看到”很多念头在眼前飘过。
就像看视频时那些飘过的弹幕。
匆匆飘过。
其实,你睁开眼睛的时候,那些念头也在不断地升起又陨灭。
只是你没“看到”。
那些细微的念头,就像是埋进土里的种子,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生根发芽。
这就是烦恼的来源,也是情绪的起源。
有人问:怎样才能让自己没有情绪?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
稳定的情绪情感不代表没有情绪情感,也不代表不能发火,而是在有情绪的时候,自己能不能稳得住。
情绪没有好坏,它的出现是提示我们背后有未被满足的需要。
心理学上有一个讨论:
第一轮:【讨论】情绪1)自己情绪的“开关”在哪里?(哪种对境最容易让自己起情绪?)
2)这种情绪背后的需要是什么?
3)这种情绪背后有哪些认知?
通过讨论,大家发现: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开关”,在被触碰到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爆发出相应的情绪。
有人怒发冲冠,有人自怨自艾,有人溺于追悔,有人淹入失望……
但其实,这些情绪像是海面上涌起的浪花,隐藏在下面的,是深邃幽远的需要和认知。
更深远来看,就是最初那转瞬即逝的念头,遇到了让你爆发的对境。
需要未被满足,情绪就会呈现。
所以情绪没有好坏,它的出现,只是来提示我们,觉察自己有哪些需要未被满足。
第二轮:【画出】情绪拿一张白纸,“把刚才讨论的情绪画出来”。
落笔成画,就像是拍照,“咔嚓”一声,把刚才的情绪状态拍摄下来。
我们这才发现,原来情绪到来的时候,我们展现出的,是这样一副模样。
新奇,有趣,还有些让人哑然失笑。
原来那些我们不觉知的情绪“长”了这样一副模样。
第三轮:【表演】情绪画完情绪,接下来就是小组里,大家相互表演刚才的情绪。
这就像是在照镜子。
在同伴的扮演中,我们才发现,原来自己有情绪的时候,是那么有趣。
有人愤怒指责,手指点人像是在发电报。
有人满脸不屑,一个白眼翻的漫不经心。
有人回避冲突,有人紧追不舍。
这些情绪被具象化了,就这样鲜活生动展现在面前。
其实,这种扮演情绪可以在生活里用出来。
吵架的时候,你可以扮演一下对方的情绪。
这里就有个“止”。
我们陷在自己的情绪模式中往往不觉知。
但在扮演的时候,就把原来的模式打断了。
像是暂时断开一下“情绪开关”。
“止”一下,一切就变得不同了。
难怪老子会说:知止不殆。
第四轮:【允许】情绪最后一轮讨论,是“允许情绪”。
大家在小组里,把情绪信息梳理清晰,模仿在对境里表达:“你可以这样做”。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情绪避如蛇蝎。
似乎有情绪就是不好的,就是会破坏人际关系的。
于是我们选择压抑,隐忍。
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还是会在心底酝酿,像是炽热的岩浆翻滚,一旦有个出口就会“喷发”。
所以,对于情绪,我们可以选择允许:这样是可以的。
被允许的情绪就像是被疏导的河流,缓缓流淌,不至泛滥。
这,就是情绪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