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湿地之下“穿针引线”:一场47天的能源工程攻坚

8月16日8时31分,中国石油辽河油田油建公司负责的锦州-大有能源基地-盘锦输油管道工程二标段湿地定向钻穿越工程传来捷报

8月16日8时31分,中国石油辽河油田油建公司负责的锦州-大有能源基地-盘锦输油管道工程二标段湿地定向钻穿越工程传来捷报——最后一段管线成功回拖到位,标志着这项历时47天的复杂地质穿越任务圆满完成。这场看似寻常的管道施工,因发生在自然保护区与国际重要湿地范围内,且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成为今年国内能源基建领域的一次关键突破。

01 复杂地质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挑战

这条连接锦州-大有能源基地与盘锦的输油管道,是区域能源供应的重要通道。其二标段需穿越的湿地,不仅是自然保护区,更是生态敏感区,地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黏土层、砂岩层、局部断层交错分布,地下水位高、淤泥层厚,传统施工方案面临巨大挑战。项目初期,施工方曾尝试对北沥管道、华锦管道实施一次性定向钻穿越,却因地质问题接连遭遇卡钻——钻头被黏性泥岩“锁死”,进尺停滞;调整角度后,又因淤泥层承载力不足,导致管线回拖偏移。工期已迫近“8·30”中交节点,若无法按时贯通,不仅影响下游能源调配,更可能干扰湿地生态保护区的日常监测工作。

02 “两段式穿越”:从困局中撕开的突破口

面对技术瓶颈,项目团队迅速调整策略。他们结合地质勘探报告与现场实测数据,提出“两段式穿越”创新方案:将原计划单段1200米的长距离穿越拆分为两段,每段600米,在中间设置连头点,通过开挖方式衔接;同时,将附近废弃的石油井场改造为临时施工场地,既避免了新占湿地,又缩短了设备转运距离。这一方案经专家论证后快速落地,为后续施工打通了关键堵点。

03 16小时极限作业:细节里的质量与效率

方案确定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全面展开。4台钻机在湿地两侧同步作业,焊接、检测、防腐等多工序24小时轮班推进。最具挑战的是“三接一”回拖环节——需在16小时内完成三段管线的运输、坡口加工、组对焊接、无损检测、防腐处理等全流程。焊接工人身着防蚊服,在高温下保持焊缝精度;检测人员手持仪器,沿焊缝逐寸扫描,确保无气孔、无裂缝;防腐班组则用专用喷雾均匀覆盖涂层,保障管线长期抗腐蚀能力。最终,所有工序均一次性达标,16小时的连续奋战换来了“零缺陷、零污染”的成绩。

04 从工程成功到经验沉淀:能源基建的绿色启示

8月30日,工程顺利中交。这场历时47天的攻坚,不仅验证了“两段式穿越”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可行性,更积累了湿地生态敏感区施工的宝贵经验。项目中形成的地质数据记录、环保监护流程、多工序协同机制等,已被纳入辽河油田《湿地敏感区施工技术参考》,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能源基建既能“啃硬骨头”,也能“守绿水青山”——废弃井场的再利用、泥浆池的严格防渗、24小时的生态监护,让“绿色发展”从理念落实为可操作的施工标准。

如今,新铺设的管道已静静蛰伏在湿地之下,它连接的不仅是油气资源,更是中国能源基建人对技术创新的执着、对生态保护的坚守。这场“湿地穿越战”用实际行动诠释:在发展的命题前,唯有以智慧破局、以匠心铸质,才能在复杂环境中走出一条兼顾效率与责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