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给我们吗?”2015年,一位老人走进孝感市人民政府,拿着一张时隔85年的欠条请求还钱。[狗头] 2015年春天,湖北孝感市政府接待大厅里出现了不寻常的一幕。一位年过七旬的农民杨明荣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一张泛黄的纸条,纸上的字迹虽已模糊,但"借银四百元,他日归还"几个字依稀可辨。 这张欠条写于1930年,距今已有85年。当时红军部队急需资金扩编,杨明荣的祖父杨长银倾其所有,将家中积蓄连同向亲友借来的钱凑够400块大洋,全部交给了红军。红军战士感念百姓恩情,郑重写下这张欠条。 欠条在杨家三代人手中传承,被视为珍贵的"传家宝"。然而2015年,杨明荣的妻子突患重病,高昂的医疗费让这个普通农家陷入困境。绝望之际,老人想起了这张祖传的纸条。 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这一特殊求助,文物专家经过仔细鉴定,确认这确实是红军时期的真实文物。考虑到85年来的物价变化,相关部门最终决定按现行标准给予老人4万元补偿。 这不是孤例,2015年,河南光山县也曾兑现过一张1934年的红军借条,当时村民借给红军500斤大米,政府按现价补偿了1.5万元。在江西瑞金、湖北红安等革命老区,类似的历史债务兑现案例屡有发生。 这些泛黄的纸条背后,隐藏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写照。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便在最艰难的时期,也坚持"借东西要还"的原则。每次向百姓筹款筹物,都会留下借条作为凭证。 而普通百姓面对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往往毫不犹豫地拿出家中仅有的积蓄。他们相信这支队伍的承诺,更相信这支队伍代表的未来。这种朴素的信任,构成了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底色。 时光荏苒,当年的红军战士大多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留下的承诺却得到了兑现。政府部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言必信,行必果",这种跨越时空的诚信接力让人动容。 400块大洋在1930年相当于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而4万元在2015年也正好能够解决一个家庭的医疗急需。 些欠条见证了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密码,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革命与人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百姓愿意砸锅卖铁支持革命,革命者即使身处绝境也要坚持原则。 这种双向的信任与坚守,正是中国革命能够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没有人民的支持,革命不可能成功;没有革命者的坚持,承诺就只是一纸空文。 这真正的诚信不是口头承诺,而是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行动,85年的时光可以让纸张变黄,却让承诺更加厚重。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湖北孝感发现85年前红军借条 金额400元大洋)
“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给我们吗?”2015年,一
天地菜男
2025-07-30 04:10:1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