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身患重病的周总理已经30多个小时没合眼了,但他还要坚持接见外宾,在会

文史充点站 2025-07-29 15:22:19

1973年,身患重病的周总理已经30多个小时没合眼了,但他还要坚持接见外宾,在会议开始前,周总理打算收拾一下形象,不料却拿着剃须刀和毛巾,在卫生间靠着墙睡着了。 这个场景被画家王吉松画进了《鞠躬尽瘁》这幅作品里,画中的周总理右手还握着剃须刀,刀上的肥皂沫都没来得及洗掉。 当时周总理已经生病,身体状况很不好,但他的办公桌上永远堆着厚厚的文件,每天的安排都排得满满当当。 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总理有时候一边输液一边看文件,输液袋就挂在办公室的衣架上,他坐在那里批阅各种材料。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事情特别多,作为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每天要处理的文件数不胜数,还要参加各种重要会议。 秘书们都是轮班工作,但经常跟不上他的节奏,很多时候到了凌晨两三点,西花厅的灯还是亮着的。 最让人佩服的是,即使身体这么不舒服,他的记忆力依然很好,接见外宾时,能准确说出很多年前签署的条约内容。 当时物质条件有限,周总理的衬衫领子破了就翻个面继续穿,有一套灰色中山装他穿了十几年,舍不得换新的。 画家王吉松在创作这幅画时很用心,他特别注意了一些细节,比如剃须刀上还有新鲜的肥皂沫,说明总理刚拿起刀就睡着了。 画中周总理的眉头微微皱着,好像即使在睡梦中还在想着工作上的事情,背景是很简单的瓷砖墙,显得特别朴素。 这幅画1994年展出时,很多观众看了都很感动,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这些便利的通讯工具,处理公务全靠人工。 周总理的工作强度确实很大,基本上没有什么休息时间,白天开会处理各种事务,晚上还要看文件到深夜,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简单,但对工作却一点都不马虎,每个细节都要亲自过问,每份重要文件都要仔细审阅。 当时的医疗条件也有限,但周总理从来不因为身体不适而影响工作,该见的外宾还是要见,该开的会议还是要开。 这种工作态度在当时的领导干部中很普遍,大家都有一种使命感,觉得国家刚建立,每个人都要尽最大努力。 画中那个疲惫的身影,其实代表了那一代人的工作状态,他们把个人的安危得失放在一边,全身心投入到国家建设中,现在看这幅画,还是能感受到那种震撼,一个国家的总理,累得拿着剃须刀就能睡着,这种场景确实很难忘。 这幅画也让很多年轻人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工作环境,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所有的沟通协调都要面对面进行。 文件要手写,会议要现场开,信息传递的效率远没有现在这么高,在这种条件下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确实不容易。 周总理的这种工作精神影响了很多人,即使在身体状况很差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刻, 当然现在的工作环境和那时候完全不同了,但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要求,还是值得学习的。 王吉松这幅画之所以能打动这么多人,就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个真实的瞬间,没有华丽的背景,没有刻意的修饰,就是最朴素的生活场景。 你看过这幅《鞠躬尽瘁》吗?对于那个时代的工作精神,你有什么看法?

0 阅读:18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