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一名女志愿军战士回国,她在沈阳换乘的间隙,走进了一家照相馆,在这张照片中,她留下了自己年轻而清秀的容颜,那双浓眉大眼,如同清澈的湖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的胸前,挂着两枚奖章,那是她为抗美援朝战争付出的荣誉。 1950年12月,零下30℃的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的演员们扛着乐器跨过鸭绿江。他们带去的不仅是文艺节目,更是家乡的温暖和精神的力量。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文工团员们成了连接前线与后方的特殊桥梁。他们白天行军,晚上演出,用最朴素的艺术形式给战士们带去慰藉。 任红举是第一批入朝的文工团员,她的二胡技艺精湛,曾在国内享有盛名。到了朝鲜战场,她学会了在坑道里拉琴,学会了在炮火声中保持节拍。每当夜幕降临,战士们围坐在昏暗的油灯旁,她的琴声就会响起。 那些熟悉的旋律让远离家乡的战士们瞬间湿了眼眶,《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志愿军战歌》,每一首歌都承载着浓浓的乡愁和必胜的信念。 1951年1月,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堃和程树棠在沙里院遭遇敌机扫射牺牲。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文工团,大家才真正意识到,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严寒和疲劳,还有随时可能到来的生死考验。 解秀梅在一次演出后发现有受伤的战士,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救护,后来因此获得一等功。 最艰难的是冬季的坑道演出,空间狭小,空气浑浊,有时还要防备随时可能的敌袭。演员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为战士们表演评弹、京剧、歌舞。观众席就是弹药箱和背包,舞台就是几块木板搭成的台子。 有一次,高炮部队刚打完一场激战,战士们浑身硝烟味,疲惫不堪。文工团临时搭台演出,一个年轻的评弹演员唱起了家乡小调。台下的战士们用搪瓷碗和筷子打着拍子,声音在坑道里回荡,比任何乐器都动听。 文工团的女孩们还承担着特殊的任务,给战士们缝补衣服,写家书,甚至充当临时护士。她们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柔,在残酷的战场上播撒着人性的光辉。 抗美援朝期间,先后有十几个文工团奔赴朝鲜战场。他们中有专业院团的台柱子,也有刚出校门的文艺青年。在战火中,他们迅速成长为真正的战地文艺工作者。 那个年代的演出条件极其简陋,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精美的道具,甚至连基本的音响设备都没有。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创造出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后,文工团员们陆续回国。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立功奖章,更是对艺术力量的全新认知。 回国后,这些老文工团员们经常聚在一起回忆那段岁月。他们说,在朝鲜的日子虽然艰苦,但那种为了共同信念而奋斗的感觉,是任何舞台都无法给予的。 时至今日,当我们谈论抗美援朝战争时,往往更多关注战斗英雄和军事胜利。但那些文工团员们的贡献同样不应被遗忘。他们用艺术的力量温暖了冰天雪地里的战士,用真情实感诠释了什么叫“文艺为兵服务”。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精神的力量显得格外珍贵。一首歌、一段舞、一出戏,就能让疲惫的战士重新燃起斗志,让思乡的心灵得到慰藉。 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道,不仅因为那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更因为那种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用艺术传递力量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值得学习和传承。 信源: 解放军报 刊载战地文工团创作《不朽的战士》《三千里江山》等舞蹈的历程,强调作品对士气的激励作用,引用原总政文工团创作员张文明的采访。
1953年,一名女志愿军战士回国,她在沈阳换乘的间隙,走进了一家照相馆,在这张照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7-29 14:12: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