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毛主席坚持要删除“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取得伟大成就”这句话,熊向晖不解,这句是外宾的原话,毛主席为什么要删去? 1960年郑州,一场外事活动结束后,负责宣传工作的熊向晖按惯例整理稿件,外宾在发言中称赞“中国在毛主席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这类外交辞令很常见。 熊向晖如实记录下来,准备发表,但稿件送到毛泽东那里时,他拿起笔就把“在毛主席领导下”几个字划掉了。工作人员有点不解,这不是外宾的原话吗? 毛泽东放下笔说:“成就是人民创造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句话让在场的人印象深刻,一个细节的修改,折射出他对权力和人民关系的理解。 其实这不是偶然事件,1945年党的七大期间,有人提议在党章中突出毛泽东的地位,他当场表示反对,“我们党是集体领导,不能搞个人崇拜。” 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时,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起草委员会有人建议写入“毛泽东思想”,被他坚决否决,他更关心的是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种态度在当时的中国领导层很普遍,周恩来的办公室只有12平方米,里面摆着简单的办公桌和几把椅子,他经常说:“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彭德怀在朝鲜战争期间,坚持和普通士兵吃一样的饭菜,有次部下给他准备了白面馒头,他看到后立刻换成了玉米窝头。“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从延安时期开始,毛泽东就反复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被具体落实到制度设计中。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1200多名代表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 这些代表中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有各民族各党派的代表,毛泽东在开幕式上说:“我们的制度就是要让人民当家作主。” 基层选举也体现了同样的精神,1954年开始,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数亿人参与投票,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很罕见。 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更是直接体现了群众自治,街道上的大小事务,都由居民自己商量决定,这种“群众的事情群众办”成了新中国治理的特色。 回到郑州那次修改稿件的事情,其实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领导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作用,毛泽东的态度很明确,个人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环节。 这种认识并非凭空而来,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写下了《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文章,核心思想都是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关系:种子再好,离开了土地也长不出庄稼。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理念被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土地改革让农民分到了土地,工业化建设中工人成了企业的主人,知识分子也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这个“一切积极因素”,说到底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从那次修改稿件的细节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他知道离开了人民群众,任何个人都成不了事。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脱离人民群众的做法都不会长久,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 信源:《群众路线:科学的历史观与工作路线的统一》——观察与思考
1960年,毛主席坚持要删除“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取得伟大成就”这句话,熊
文史充点站
2025-07-29 10:21: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