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年轻的石油专家王德民因其出众的相貌,引得无数姑娘芳心暗许,追求者络绎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7-29 06:21:26

1963年,年轻的石油专家王德民因其出众的相貌,引得无数姑娘芳心暗许,追求者络绎不绝。不堪其扰的他紧锁眉头,当众立下规矩:要与我结为连理,须得应允两个条件!谁知此言一出,竟让众多爱慕者望而却步。 【消息源自:《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王德民传》2018年人民出版社;《大庆油田开发史》2020年石油工业出版社】 实验室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王德民盯着压力表上剧烈抖动的指针,工装裤膝盖处还沾着井场的泥浆。这是1960年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最简陋的实验室,墙角堆着十几个被液压撑裂的岩芯样本。"王工,这都第三组数据了,松辽盆地的油层就像个倔老头——"助手小张抹了把汗,"死活不肯把油吐干净。" "那就换个法子哄。"王德民突然抓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连串抛物线。粉笔灰簌簌落在他的鬈发上,那是瑞士母亲留给他的印记。三年前北京石油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年高考物理满分却被调剂到石油专业的高材生,如今在零下三十度的井场找到了新战场。 会战指挥部走廊永远飘着炒白菜的味道。某天中午,宣传科的女干事拦住了他:"王工程师,下个月劳模表彰会需要您的标准照。"她递来梳子的动作让王德民想起上周收到的第七封情书。当晚他在日记里写下结婚条件:"一要能忍受我常年泡在井场,二要同意婚后分居两地。"这个后来被传为"铁人式择偶标准"的决定,让他在26岁这年成功劝退了所有追求者。 1963年冬天,王德民在暴风雪中徒步两小时赶往井场。皮帽结满冰碴的工人们正围着失控的注水井发愁。"把闸门再开大些!"他突然大喊。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这违反当时苏联专家的操作规程。"油层不是水管子!"他夺过扳手亲自操作,"得用'吵架'的力气才能把油逼出来!"后来这项被称为"限流压裂法"的技术,让大庆油田多挖出7亿吨原油,相当于全国三年用量。 特殊年代来临的时候,王德民正在计算一组关键数据。红卫兵冲进实验室那天,他悄悄把公式抄在衬衣里。被下放养猪场改造时,他偷偷用树枝在地上演算,妻子却因长期惊吓患上精神分裂。某个深夜,他给发病的妻子喂药时突然怔住——瓷碗里晃动的药汤,竟像极了地下油藏的渗流模型。 改革开放后的某次国际会议上,美国雪佛龙公司的代表盯着他改良的抽油机图纸:"王先生,这套设备能让老油田增产20%?"当对方开出百万美元年薪时,这位曾因混血相貌饱受歧视的科学家笑了:"我的算法只认识黑土地里的坐标。"那年他带着团队攻克了"聚合物驱油"技术,让大庆油田的采收率突破70%,创造了世界石油史上的奇迹。 2017年冬天,80岁的王德民站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玻璃展柜里封存着他1960年的工作证,照片上的年轻人剑眉星目。当参观的学生问他为何拒绝国外优渥条件时,老人指了指墙上"工业学大庆"的标语:"就像油井认准了松辽盆地,我这辈子就认准了这里。"窗外,新世纪的抽油机正在夕阳中缓缓点头,像在回应一个甲子前的誓言。

0 阅读:89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