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

往森 2025-07-29 00:11:49

[太阳]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多加助燃剂。不料,一个小伙子站起来说:“不能加,一滴都不能加!而且要减少600kg助燃剂才行。”此话一出,全场一片哗然,可钱老却立刻陷入沉思 1964年,中国倾力研发的东风2号导弹项目,陷入了一个怪圈,所有图纸和计算都无懈可击,可导弹就是飞不到预定射程。 每一次失败,都像一块巨石压在所有人心头,整个基地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焦虑。问题到底出在哪? 在一场核心科研人员参加的绝密会议上,一屋子的专家,思路竟然出奇地一致:给导弹多加助燃剂,在他们看来,燃料越多,动力越足,飞得自然就越远。这不就是常识吗? 可就在共识即将形成时,会议室的门被猛地推开,一个叫王永志的年轻人拿着几张图纸闯了进来,面对一屋子泰斗,他紧张,却更坚定:“不能加,一滴都不能加!非但不能加,还要减掉600公斤!” 这话一出,全场哗然,减少燃料还能飞得更远?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这小伙子怕不是在说胡话。 议论声和夹杂其中的轻笑声,让气氛变得有些尴尬,然而主持会议的钱学森没有发火,甚至没有责备这个年轻人的鲁莽。 他只是陷入了沉思,紧锁的眉头似乎在解析这番“疯话”背后的逻辑。 钱学森的反应,让在场的人都有些意外,要知道就在不久前,他刚带人逐一复核了所有设计,得出的结论依然是:“图纸没问题。”既然图纸没问题,常理也指向增加燃料,那这个年轻人凭什么提出截然相反的方案? 钱学森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从“反常识”中嗅到真理的味道,没过多久,他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随即哈哈大笑,猛地一拍桌子:“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这个办法,妙!真是妙不可言!” 第二天,钱学森亲自向所有人解释了王永志的“歪理”:当时的助燃剂是酒精,酒精在高温下会膨胀,导致实际加注量难以精确控制。 更关键的是,随着燃料消耗,酒精和氧化剂的配比会失衡,多出来的酒精无法有效燃烧,最终变成死重,成了拖累导弹的“无效载荷”。 这就像你赛跑,身上却背着一个越来越沉的包袱,自然跑不远,所以,减少600公斤助燃剂,恰恰是卸下了这个包袱,让导弹轻装上阵。 钱学森力排众议,决定采纳这个大胆的方案,1964年6月29日,减了料的东风2号导弹发射升空,精准命中万里之外的目标。发射场瞬间沸腾了。 而王永志这份洞察力并非天降,他1932年出生在辽宁铁岭的贫困农家,直到7岁才在家乡解放后获得免费上学的机会。 他深知读书不易,一路拼到了清华大学航空系,大三那年他又被选中公派前往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深造。 也正是在苏联,他把专业转向了火箭导弹,谁知,为了技术保密,苏方教授讲课,却严禁中国学生记笔记。 面对这种苛刻的限制,王永志硬是凭着超强的记忆力,把所有公式和图表都刻在了脑子里,这种特殊的训练,反而极大锻炼了他的逻辑分析能力。 学成回国后,王永志被分配到钱学森担任院长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为日后的师徒传奇埋下了伏笔。 东风2号的成功,让钱学森认准了王永志这匹千里马,他不仅悉心指导,更在关键时刻多次力荐他担当重任。 1978年,正是在钱学森的建议下,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第二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 时间来到九十年代,中国的载人航天梦提上日程。 1992年,工程正式立项,已经60岁的王永志再次被委以重任,出任工程总设计师。 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他亲手把杨利伟等航天员送入太空,直到74岁高龄,他才从总设计师的岗位上退下,转而继续担任工程的高级顾问。 纵观王永志的一生,他主持和参与了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导弹和火箭型号研制工作。 他常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志愿。”他将毕生才智都投入到了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0 阅读:0
往森

往森

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