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日前发文说;“北京何必错失欧洲也要与普京绑在一起?” 这种观点存在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片面解读和误解,核心在于忽视了中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中立立场和客观事实,也低估了中欧关系的复杂性与自主性。 首先得说说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态度。从冲突一开始,中国就明确表示自己不是冲突的参与者,也不会选边站队。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这是《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也是国际关系的基石。 中国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争端,反对用武力解决问题,更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制裁。比如2025年2月,王毅外长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就说过,中国不是这场危机的制造者,而是一直在积极斡旋,希望推动双方停火和谈。 中国还和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发起了“和平之友”小组,就是为了给冲突降温。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说明中国始终站在和平一边,而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那样“与普京绑在一起”。 再来看中俄关系。中俄确实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但这种关系有几个关键特点: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这是两国领导人多次强调的。 中俄之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经济、能源、科技等领域,是基于共同利益的正常交往。比如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到了2448亿美元,其中能源合作占了很大比重,像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后,年输气量能达到380亿立方米,这对双方都是互利的。 但这种合作并不是军事同盟,更不是要联合起来对抗谁。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多次表示,俄中关系不针对第三方,不受一时一事的影响。所以把中俄合作说成是“绑在一起”,完全是对事实的曲解。 接下来就得聊聊中欧关系了。中欧之间的利益交融非常深,2024年双方的贸易额超过了7800亿美元,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欧盟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决定了中欧不可能因为一些分歧就彻底脱钩。 2025年7月的中欧领导人会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次会晤中,双方围绕贸易、地缘政治挑战和气候变化等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多项共识。 比如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承诺在能源转型、甲烷治理等领域加强合作,还计划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协调立场。这说明中欧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中欧关系这么重要,为什么法新社会说中国“错失欧洲”呢?这其实是忽视了中欧关系的复杂性和自主性。中欧之间确实存在一些分歧,比如在人权、贸易平衡等问题上,但这些分歧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就拿贸易来说,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问题,双方经过谈判已经同意探讨设定最低价格,而不是一味地打贸易战。这种务实的态度说明中欧有能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而不是走向对抗。而且中欧在绿色技术、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这些都是未来双方关系发展的新增长点。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欧洲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比如中东欧国家和西欧国家在对华政策上就有不同的侧重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建立了17+1合作机制,在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了很多合作项目。 像中国国家电网入股希腊克里特岛直流联网项目,就是双方合作的一个具体体现。这种多层次的合作格局说明,中欧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立体的,不能简单地用“错失欧洲”来概括。 再说说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会因为和某个国家的合作就放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国的外交策略是基于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而不是意识形态或者阵营对抗。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既和俄罗斯保持正常交往,也和欧洲保持沟通,这种平衡的做法正是中国外交成熟的体现。比如在中欧领导人会晤中,中方明确表示愿在贸易、投资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拓展合作,同时也强调要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制裁。这种立场既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也符合欧洲的利益。 最后得说说所谓“错失欧洲”的说法为什么站不住脚。中国和欧洲的合作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持续深化。中欧投资协定虽然曾经陷入冻结状态,但近期欧盟释放出了解冻的积极信号。 双方在电动汽车关税、市场准入等问题上的谈判取得了进展,显示出合作的意愿。而且中欧在第三方市场合作、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只要双方坚持对话协商,中欧关系完全有能力克服暂时的困难,实现更大的发展。
法新社日前发文说;“北京何必错失欧洲也要与普京绑在一起?” 这种观点存在对中国外
流水梦寒月影
2025-07-28 23:19:50
0
阅读:79
狂奔的蜗牛
俄罗斯有咱需要的石油、天然气和远东的黑土地,你欧洲有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