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酸了!新西兰一番话耐人寻味,也道出了一个西方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2025

星球拾光 2025-07-28 14:39:48

外媒酸了!新西兰一番话耐人寻味,也道出了一个西方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2025年春天的中国商业峰会上,新西兰总理站在台上讲话,不少人都记在了心里。   他说,现如今,中国市场已经占据了新西兰对外经济的很大一部分,中国已经是新西兰必不可少的经济伙伴   这话不是随口说的,查今年一季度的账就知道,两国做的买卖已经超过390亿新西兰元,占了新西兰往外销货的两成多,中国早就是他们最大的生意伙伴了。   要说起来,不光新西兰这样。   比如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的矿石,肉制品,酒类这些产品,在贸易量最多的时候能达到他们总出口的三分之一,   至于欧洲,德国的几个我们所熟知的汽车品牌,在中国的销售量超过了他们各自总销量的三分之一。   法国,意大利这些经济底子厚的国家,跟中国的生意也一直没断过,订单像流水似的往中国发。   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心思,从一些打听来的情况里能看得明明白白。   日本那边的商会去年做了个调查,超过一半的日本公司说,要么接着往中国投钱,要么就保持现在的规模。   英国商会同样证实了接近八成的和中国有经济往来的企业都很乐意继续加大在中国的资金投入。   这些话可不是空的,德国的车厂往合肥投了钱,另一家在沈阳也加了码,都是真金白银的动作。   新西兰的好些产业,跟中国市场绑得特别紧。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奶制品,新西兰生产的奶制品,大部份都会被运往中国销售。   木材生意也是这样,中国的建筑工地和家具厂一开工,对新西兰的木头需求就涨,那些原木、木板漂洋过海过来,转眼就变成了房子的梁柱、家里的桌椅。   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和新西兰经济贸易是看不下去的。   有家通讯社就提过,新西兰对中国的态度,比澳大利亚那些伙伴软不少,这让有些西方国家不太痛快。   但新西兰政府心里有数,经济上的实在好处才最要紧。   他们算过账,要是没了中国市场,国内的乳制品、肉类企业就得关门,工人就得失业,整个经济都可能乱套。   前几年中国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稍微变了点,新西兰的生意立马就差了,这样的教训谁也忘不了。   所以哪怕消费品业务亏了钱,他们也舍不得丢中国市场,这里的位置太重要,换哪儿都找不着。   再看澳大利亚,前几年跟着别人在政治上对中国硬气,结果出口的葡萄酒、龙虾都受了影响,光葡萄酒一行一年就少赚12亿澳元。   美国那边的情况也挺有意思,一边给盟友加税,一边又求着印尼、越南签协议,结果反被人家收了更高的税,连《纽约时报》都忍不住说这种操作太折腾。   新西兰却借着跟中国稳定的贸易,在全球都想关门做生意的时候,找到了增长的机会。   2025年的时候,新西兰一边跟着美国搞合作项目,一边又改了签证规矩,持澳大利亚签证的中国游客能免签进来,访华的时候还签了超过10亿新元的合同。   这背后,其实是圈子里的矛盾,大家嘴上喊着一块干,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美国的那几个户外牌子,轻奢包,法国的奢侈品,英国的老牌皮具,平时价格硬得很,最近也跑到国内的特卖平台上,把价格降到一折两折,就是想让更多人买。   德国的车厂把工厂建在合肥、沈阳,真金白银投进来,就是看准了这里的市场。   这些企业心里都清楚,中国有14亿人,花钱的潜力摆在那儿,谁也不想错过。   美国给欧盟,墨西哥加了30%的税,可2024年中美之间的贸易额还是冲破了4.44万亿元人民币。   欧盟嘴上说要“防风险”,手里却跟中国签了不少合作协议,德国经济部门的人私下里说,“跟中国分开”也就是说说,企业根本不会当真。   新西兰总理还提过一个小目标,想把本国在中国经济里的占比从0.25%提到0.33%。   别看这数小,背后藏着三成多的出口增长空间。   就像那个有名的奇异果品牌,一年能在中国卖43亿人民币,新西兰乳制品公司的餐饮业务在这里长得比别处快多了,这些都不是碰巧。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把钱投到中国市场,他们不怎么说漂亮话,就是实实在在地扩大业务,增加投资。

0 阅读:1412

猜你喜欢

星球拾光

星球拾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